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大学生学业倦怠调查及应对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1 12:01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学业倦怠调查及应对策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学习倦怠 影响因素


【摘要】:学习倦怠的概念来自于职业倦怠的研究,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对于大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国家高校数量的逐渐增多,高校教育也逐渐从传统的精英式教育转化为普通式教育。高校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也更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现阶段社会舆论持续关注大学生学习情况,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表示失望,民众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认可程度逐步降低。学生在长期的强制性学习中,表现出生理和心理的耗竭现象被称为学习倦怠,学习倦怠能够诱发逃课行为,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消极影响。高校中出现的学习倦怠现象不仅损害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也不利于高校教育质量和教育过程,进而影响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布局。在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学习倦怠的文献基础上,主要以问卷调查法对武汉市高等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通过总结大学生学习现状,分析学习倦怠出现的原因。本研究在参考了国内外学习倦怠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综合了以往学者的文献结合专家指导等编制出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对武汉市四所高校485名不同年级和专业大学生进行两次问卷调查,根据数据分析出目前武汉市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现状,并探讨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的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差异以及引起大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改善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的应对策略。具体调查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开放式问卷调查,选择武汉四所高校,325名学生进行,第二次是正式问卷调查,选择160名学生进行,两次调查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分析的原因更为真实深刻。最终结果显示了在大学生群体中确实存在学习倦怠现象,其中教学过程丧失吸引力、师生关系不佳、缺乏心理咨询和缺少职业规划是学习倦怠产生的主要原因。本课题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深入探究当代大学生出现学习倦怠的原因,从社会、高校和大学生个人三个角度提出相关解决方案,以减少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比例,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进而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学习倦怠 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4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1 前言11-13
  • 1.1 研究背景11
  • 1.2 研究意义11-13
  • 1.2.1 理论意义11-12
  • 1.2.2 现实意义12-13
  • 2 文献综述13-20
  • 2.1 关于学习倦怠的概念和特点的研究13-15
  • 2.1.1 学习倦怠的概念13-14
  • 2.1.2 学习倦怠的特点14-15
  • 2.2 关于学习倦怠的表现的研究15-17
  • 2.3 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17-19
  • 2.4 学习倦怠研究阶段划分19-20
  • 3 研究设计20-23
  • 3.1 研究目的20
  • 3.2 研究假设20
  • 3.3 研究对象20
  • 3.4 研究工具20-22
  • 3.4.1 开放式问卷20-21
  • 3.4.2 正式问卷21-22
  • 3.5 研究程序22-23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23-30
  • 4.1 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23
  • 4.2 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的结果与分析23-27
  • 4.2.1 性别差异24-25
  • 4.2.2 年级差异25-26
  • 4.2.3 专业差异26-27
  • 4.3 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分析27-30
  • 5 讨论30-37
  • 5.1 社会因素的影响30-31
  • 5.1.1 社会上缺乏对知识的尊重与认同30
  • 5.1.2 经济转型期的就业压力30
  • 5.1.3 就业的不公平现象突出30-31
  • 5.2 高校因素的影响31-33
  • 5.2.1 学习环境31
  • 5.2.2 教学体制中的不合理因素31-32
  • 5.2.3 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32
  • 5.2.4 高校教师教学方式缺乏多元化32-33
  • 5.3 个人因素的影响33-37
  • 5.3.1 人际关系因素的影响33-34
  • 5.3.2 内在学习动机34
  • 5.3.3 学习的自主管理能力34-35
  • 5.3.4 对专业的学习兴趣35-36
  • 5.3.5 个人性格倾向36-37
  • 6 应对策略与结论37-44
  • 6.1 应对策略37-43
  • 6.1.1 针对社会影响因素的应对策略37-38
  • 6.1.2 针对学校影响因素的应对策略38-41
  • 6.1.3 针对个人影响因素的应对策略41-43
  • 6.2 研究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46
  • 附录46-49
  • 致谢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远峰;成人学习动力探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王利;;网络环境与终身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11期

3 栾春晖,李靖,詹国梁;论网络时代的学习与创新[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4 罗锡武;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J];学习导报;2003年08期

5 何善平;从学习概念的不同理解看学习方式多样化[J];现代教育论丛;2004年04期

6 李红美;;论网络教育环境下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激发[J];继续教育;2006年11期

7 沈福新;;学习漫议[J];群众;2007年03期

8 李伟;;关于在学习过程中目标制定的思考[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9 王玉喜;;数学课堂要关注“学习过程”的教学[J];科技信息;2009年05期

10 韩笑;;学习就是快乐的体验[J];教育教学论坛;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文;;让合作学习在逆境中重生[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2 吕启春;;浅谈小学数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A];2014年1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3 杜俊娟;;用学习动机培养策略课题的学习对体育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的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4 瞿春波;;浅议合作学习之误区[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时龙;;把握分析学情是改进教学和促进学习的基础[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下)[C];2012年

6 韦彩红;;如何组织学生共享学习成果[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7 格保耿;;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A];2014年5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8 钮荣荣;;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A];2014年6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9 陈妙;;让数学课堂效率得到真正的提高——浅谈新课改下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10 黄春妙;;浅谈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把握[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农行浙江东阳支行 吴新国 周龙飞;银行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N];上海金融报;2003年

2 西北师范大学 李瑾瑜;校长:如何引领和促进教师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永寿县店头中学 刘俊锋;大力提倡合作学习 全面促进有效教学[N];咸阳日报;2009年

4 本报评论员;要在真学习上下功夫[N];酒泉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李天然;学习应该是一种终身行为[N];大连日报;2010年

6 刘继芳;浅议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中的“学习”内涵[N];伊犁日报(汉);2010年

7 哈尔滨市第五医院 蒙硕;浅谈医院创建学习型党组织[N];黑龙江日报;2010年

8 翟爱霞;浅谈如何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N];太行日报;2011年

9 李振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制度变迁中的制度学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常务副会长 龚春燕;实施新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N];中国教育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峰;基于社会网络的大学生学习网络结构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4年

2 付亦宁;本科生深层学习过程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3 张钰e,

本文编号:5990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5990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c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