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储才养望:明代翰林院制度运作的考察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7-08-03 21:32

  本文关键词:储才养望:明代翰林院制度运作的考察与思考


  更多相关文章: 明代 翰林院 储才养望 庶吉士 馆师


【摘要】:明代是翰林院充分发展且基本定型的关键时期,庶吉士教育制度建立标志着翰林院储才养望教育功能明朗化、制度化。虽翰林院设置初衷在于以备顾问、资政议政,但是随着翰林院成为国家高级人才的聚集地,翰林院开始承担起储才、育才的教育职责,作为科举考试的延续,翰林院主要肩负对二、三甲进士的再教育职责,因此教育功能理应是明代翰林院的官署属性之一。基于翰林院储才养望的教育现实,翰林院内部存在两大教育主体,即庶吉士群体和馆师群体。与传统官学不同,从两大群体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上,明代翰林院教育存在特殊性。作为科举制的附属,明代翰林院既主张提高翰林生员的学识涵养,又主张培养人才实政能力,因此,明代翰林院是翰林院发展史上最具特殊性的时期。但是当今学术界对翰林院的研究重点,停留在政治功能,翰林教育属性被忽略。基于以上研究不足,论文将重点探讨翰林院储才养望的教育价值,以制度与运作两个维度为切入点,考察翰林院教育制度,分析其运作特色。具体来看,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绪论,分为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四个方面。第一部分,简介明代翰林院与翰林院储才养望的教育史实。交代明代翰林院产生的背景,综合政治背景、经济水平及文教政策等因素,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催生了翰林院的产生,影响了翰林院的机构设置及具体职掌,由翰林院职掌内容得出翰林院教育属性,进而对翰林院教育进行目标定位。第二部分,详尽分析翰林院制度与运作方式,从制度与运作两个维度认识翰林院教育史实。在翰林院储才养望的制度层面,对庶吉士制度和馆师制度进行考察,从遴选途径、教习内容、考核方式及制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制度考察,完善对翰林院教育制度的认识。在翰林院储才养望的运作层面,分析翰林院的指导思想、运作基本模式及运作特色。受古代传统文化及普遍价值观的影响,翰林院教育功能是在士人主张“学用合一”及“教学相长”的思想下产生的,但是由于明代是皇权绝对集中的朝代,翰林院教育活动是自上而下的,其运作发展有一定模式和运作特色,分析翰林院基本模式和运作特色,对完善翰林院考察具有重要意义。第三部分,指出明代翰林院作为高级人才的聚集地,在考察翰林院制度与运作的基础上,用相关理论分析教学现象,以教育学、人才学和社会学视野,探讨翰林院教育价值。首先,针对翰林院教育发展的特殊性,明确皇权绝对权威下各个主体的角色定位,厘清教育史实,认识翰林院人才培养特色。其次,由于翰林院是明代高级人才的聚集地,机构运作本身就蕴含人才学的相关理论,从人才选拔与配置、考绩与流动层面分别分析庶吉士群体和馆师群体,突出翰林院在人才管理上的特色。最后,从社会学视角分析翰林院储才养望的教育史实。具体而言,用社会学的两个理论进行分析,即用符号互动理论分析翰林群体价值;用科层管控理论分析翰林师资队伍。第四部分,该部分主要是对翰林院储才养望教育史实的思考,储才养望是翰林院主要活动,其使翰林院运作更赋教育价值,储才养望的目的、实质与历史作用,以便深刻认识翰林院储才养望的教育价值。此外还包括储才养望的历史影响和当代启示。在历史影响部分,从正反两个层面认识翰林院意义,指出明代翰林院储才养望的教育价值,即促进科举制度四级人才结构的建立,提升“实学”教育的影响和加速官僚体系内部的流动性;分析翰林院储才养望教育史实的弊端,在禁锢翰林群体思想的同时,还激化翰林内部党争活动。在翰林院储才养望的当代启示部分,指出应注重教育内容实用性,提升考核手段的完备性及注重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三点。作为历代王朝中的官僚培育机构,翰林院承担了对国家高层政治人才的教育职责。本文尝试对明代翰林院教育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力图通过对明代翰林院教育的考察,最大限度的呈现翰林院教育的全貌,还原翰林院的教育功能,凸显明代翰林院在储才养望方面的贡献,强调翰林院在培养德才兼备之人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明代 翰林院 储才养望 庶吉士 馆师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52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绪论11-24
  • (一)选题缘由11-13
  • 1.翰林院为官僚培育机构11
  • 2.明代翰林院发展的特殊性11-12
  • 3.翰林院教育功能被弱化12-13
  • 4.导师的建议与指导13
  • (二)文献综述13-22
  • 1.研究现状13-22
  • (1)对历代翰林院学术研究回顾(明代除外)13-17
  • (2)明代翰林院研究学术回顾17-22
  • 2.现有研究不足22
  • (三)研究意义22-23
  • (四)研究方法23-24
  • 一、储才养望:翰林院基本概况与目标定位24-32
  • (一)翰林院的产生背景24-27
  • 1.政治背景25
  • 2.经济水平25-26
  • 3.文教政策26-27
  • (二)翰林院的机构与职掌27-31
  • 1.翰林院的机构设置27-29
  • (1)翰林院之建制27-28
  • (2)翰林院之下属机构28-29
  • 2.翰林院的职掌29-31
  • (三)储才养望:翰林院目标定位31-32
  • 二、储才养望的制度及运作考察32-51
  • (一)翰林院储才养望的制度考察32-45
  • 1.翰林院庶吉士制度考察32-39
  • (1)庶吉士的遴选途径33-34
  • (2)庶吉士的学习内容34
  • (3)庶吉士的考课方式34-36
  • (4)庶吉士制度的评价36-39
  • 2.翰林院馆师制度考察39-45
  • (1)翰林馆师的遴选途径39-41
  • (2)翰林馆师的职掌内容41-42
  • (3)翰林馆师的考核方式42-43
  • (4)翰林馆师制度的评价43-45
  • (二)翰林院储才养望的运作考察45-51
  • 1.储才养望的指导思想46-48
  • (1)学用合一46-47
  • (2)教学相长47-48
  • 2.储才养望的基本模式48
  • 3.储才养望的运作特色48-51
  • (1)教学计划以培养人才实用性为目标48-49
  • (2)教学管理侧重庶吉士日常教学管理49-50
  • (3)教学质量评价以“散馆”为基准50-51
  • 三、储才养望教育活动的理论分析51-63
  • (一)教育学视野下的分析51-55
  • 1.教学计划的决策者:帝王角色分析51-52
  • 2.教学运行的实施者:馆师角色分析52-54
  • 3.教学活动的承担者:庶吉士角色分析54-55
  • (二)人才学视野下的分析55-59
  • 1.人才选拔与配置:基于庶吉士转阶后仕途发展的考察55-57
  • 2.人才考绩与流动:基于馆师群体流动性的考察57-59
  • (三)社会学视野下的分析59-63
  • 1.符号互动:翰林群体活动价值分析60-61
  • 2.科层管控:翰林师资队伍调整分析61-63
  • 四、翰林院储才养望的理性思考63-71
  • (一)翰林院储才养望的价值分析63-65
  • 1.学用结合:翰林院教育的目的63-64
  • 2.职前培训:翰林院教育的实质64
  • 3.倾而不覆:翰林院教育的历史作用64-65
  • (二)翰林院储才养望的历史影响65-68
  • 1.储才养望的积极影响66-67
  • (1)促进科举制度四级人才结构的建立66
  • (2)提升“实学”教育的影响66-67
  • (3)加速官僚体系内部的流动性67
  • 2.储才养望的消极影响67-68
  • (1)禁锢翰林群体的思想67-68
  • (2)激化翰林内部党争活动68
  • (三)翰林院储才养望的当代启示68-71
  • 1.注重教育内容实用性68-69
  • 2.提高考核手段的完备性69
  • 3.注重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69-71
  • 结束语71-73
  • 参考文献73-77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77-78
  • 致谢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一鹏;翰林院演变初探[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3年06期

2 王云松;清初翰林院沿革考略[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S1期

3 徐茂明;唐代翰林院和翰林学士设置时间考辨[J];苏州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4 李厚培;此学士非彼学士——从唐代翰林院的设置说李白的翰林使职[J];人文杂志;2003年01期

5 王云松;;从顺康政局看清初翰林院的政治地位[J];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11期

6 陈彦超;;明代翰林院之建置及史学功能的强化[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7 郑礼炬;;明代洪武年间翰林院作家的文风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关汉华;;明代翰林院始置时间考辨[J];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9 杨果;辽代翰林院与翰林学士[J];学习与探索;2000年01期

10 郑礼炬;;明初翰林院江西籍作家传承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杜文玉;;唐大明宫内的几处建筑物的方位与职能——以殿中内省、翰林院、学士院、金吾仗院、望仙观为中心[A];唐史论丛(第十九辑)[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洛;翰林院的故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2 林冠珍;翰林院被烧的时间和原因又一旁证[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吴琦;明代的储才养望之所[N];光明日报;2005年

4 马庆洲;马愉与“三杨”[N];中华读书报;2014年

5 方维甫;永清人的淡定[N];中国文物报;2010年

6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教授 杨益茂;林则徐与北京[N];北京日报;2012年

7 演讲人 邸永君;翰林与我的不解缘[N];光明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礼炬;明代洪武至正德年间的翰林院与文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于芳芳;储才养望:明代翰林院制度运作的考察与思考[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2 张璐瑶;翰林院主题餐饮会所的配饰设计[D];河北大学;2013年

3 梁思立;明代翰林院制度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4 王云松;清初翰林院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张晨;g餍心昶譡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164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6164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a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