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美育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陶行知美育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真善美合一 知情意合一 教学做合一 基本特点
【摘要】: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显示了他的远见卓识,至今都对我国的教育具有指导意义,而他的美育思想却被其丰硕教育成果淹没,几乎很少有人注意到他关于审美教育独特的见解,细读陶行知先生的美育理论,对我们当下的美育理论和实践仍具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那些致力于美育事业的众多教育工作者来讲,陶先生的美育思想犹如瑰宝。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绪论。分析当前陶行知研究状况,说明研究陶行知美育思想的原因并从中寻找本文研究的突破口。第二部分,陶行知美育目的观——“真善美合一”。所谓“真”,一是对知识,真理的追求,二是做真人;“善”,指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陶行知行认为道德是做人之根本,具体表现为“智仁勇合一”,“智”即智慧,“仁”是各种德行的统称,仁者爱人,其最终目的指向爱,也就是陶行知说的“爱满天下”;“勇”则表现为实践道德行为的能力,它是一种自觉的、高层次的道德之勇,一种为捍卫道德准则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精神。“美”的价值在于真与善的统一。陶行知认为真善美三者不可分割,美育是创造“真善美合一”的人格,而实现“真善美合一”的途径就是生活。第三部分,陶行知美育课程观——“知情意合一”。长久以来美育更多的被当成情感教育,重视其在促进人感性思维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而人类的另一种思维方式——理性思维,几乎被排除在美育之外,针对这种状况,陶行知提出了“知情意合一”的美育观念,知的教育是引起儿童的社会兴趣与行动的意志,情育是调节并启发儿童追求真理的感情,调节感情的方法也是知的教育,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也是意志教育。所以“知情意”是整体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美育既是情感教育,又是知识教育和意志教育,美育具有启发理智感,培养道德感,发展智力的功能。美育是“知情意合一”的教育。第四部分,陶行知美育实施观——“教学做合一”。教、学、做以“教”为中心,教就是学,学就是做,做就是教,对事说是做,对自己来说是学,对别人的影响则是教,教学做同时发生,同时起作用,教学做应该且必须合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美育实施观具体表现如下:其一,实施艺术之教育。通过绘画、音乐、戏剧、舞蹈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其二,创造艺术之环境。首先是自然环境美对于人的熏陶作用,他提出校址选择应具备四要素:雄壮、美丽、阔大、富于历史。其次是社会环境美,要以美术之精神改造社会,通过劳动创造美。其三,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认为美育的目标既然是培养“真善美的活人”,那么激发儿童的创造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就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他提出“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三个需要”:需要充分的营养,需要培养习惯,需要因材施教。第五部分,陶行知美育思想的基本特点:和谐共生、综合建构、全息呈现。和谐共生强调无论是真善美、知情意还是教学做都必须合一,共同起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缺其一都会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综合建构是针对美育课程设置而言的,课程设置要兼顾知、情、意三方面的内容,同时在实施美育时也要以“教学做合一”为指导原则。全息呈现指的是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包含着相同的信息,也就是说真包含善,包含美;美也包含真与善;美育既是知的教育又是意志教育;教学做只是一件事,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关键词】:真善美合一 知情意合一 教学做合一 基本特点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0-01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4
- 1.1 研究缘起9
- 1.2 研究综述9-14
- 第2章 陶行知美育目的观——“真善美合一”14-21
- 2.1 真善美的内涵14-16
- 2.2 真善美的关系16-17
- 2.3 真善美合一的追求17-21
- 第3章 陶行知美育课程观——“知情意合一”21-27
- 3.1 知情意的内涵21
- 3.2 知情意合一的缘由21-25
- 3.3 知情意合一的课程25-27
- 第4章 陶行知美育实施观——“教学做合一”27-39
- 4.1 教学做合一的形成27
- 4.2 教学做合一的内涵27-32
- 4.3 教学做合一的实施32-39
- 第5章 陶行知美育思想的基本特点39-46
- 5.1 和谐共生39-41
- 5.2 综合建构41-44
- 5.3 全息呈现44-46
- 结语46-49
- 参考文献49-51
- 附录51-53
- 后记53-54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情况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卓;先秦和古希腊美育思想之比较[J];长沙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钱海鹰;谈新世纪的美育——从音乐美育实验成果看“大成美育”教育观[J];社科纵横;2000年03期
3 汤杰英;美育概念考察[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路畅;初探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7期
5 庞跃辉;中西美育“净化”说之比较认知分析[J];学术研究;2003年07期
6 房正宏;美育的创新理念[J];皖西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廖艳君;中外美育异同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尚莲霞;王国维美育思想的来源[J];江苏高教;2004年02期
9 任晓梅;浅谈美育的情感性[J];美与时代;2005年08期
10 刘晓亮;;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特征探析[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何齐宗;;先秦儒家美育思想探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闾海燕;;理学时期的蒙学美育思想[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3 廉茵;;乐记美育思想初探[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邵同;;毛泽东早期美育思想[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5 胡健;;梁启超美育思想新论[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6 王旭晓;;梁启超“趣味教育”思想对当代美育的启示[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7 曾繁仁;;梁启超美育思想的贡献与启示[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8 王景勤;;苏霍姆林斯基美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李艳红;;身践力行 以美育人——论语文课堂教学美育思想的渗透[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辉;多维视域中的蔡元培美育思想[N];文艺报;2012年
2 《戏曲艺术》编辑部主任,,复旦大学博士后 陈友峰;正确认识“美育”[N];中国艺术报;2008年
3 浙江宁波镇海炼化中学 倪晓艳;将美育融入信息技术教学[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4 聂振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蔡元培:以美育代替宗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李兰;蔡元培美术教育思想与当代美育[N];美术报;2004年
6 王兆鹏;《礼乐教化——先秦美育思想研究》发掘古代优秀美育思想[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尹少淳 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主任;改进美育教学正当时[N];人民日报;2014年
8 王宏超;蔡元培的美育思想[N];光明日报;2005年
9 赵勉;弘扬中华民族美德 铸造美的现代人[N];经济参考报;2003年
10 中央音乐学院萧友梅促进会副会长 黄旭东;艺术教育界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误读及出路[N];中国艺术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卫星;对话与交往:当代美育审美价值观建构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肖晓玛;杜威美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苏;先秦儒家美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秦双;美育视角下大学生德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林利宏;比较视野下的先秦儒道美育思想[D];浙江大学;2014年
4 管霞;陶行知美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5 任亚军;中国近代美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6 汪宏;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美育思想流派对学校课程设置的影响[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张薇;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浅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8 赵捧莲;清末民初美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杜芳;建国前中国共产党的美育思想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马春影;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安徽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32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732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