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未来价值取向
本文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未来价值取向 出处:《教师教育学报》2016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基础教育 课改 价值取向 课堂中心 教师中心 学生中心
【摘要】:新课程改革基本完成了从理想课程形态到文本课程形态的过渡再到实践课程形态的转变,但在学校课程实践中"理念先进、课程完备、课堂依旧、江山未改"等问题仍然严重存在。其原因在于,新课程改革存在着明显的重"课程"轻"课堂"、重"教材"轻"教师"、重"学科"轻"学生"的取向。实践证明,理想的课程只有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特别是师生的课堂教与学行为才能得以实现。基础教育课程的未来改革应当确立"课堂(教学)中心""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的价值取向,实现从"课程"到"课堂"、从"教材"到"教师"、从"学科"到"学生"的转变。为此,要求做到:深入课堂,研究课堂,改进课堂,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充分尊重、相信和依靠教师,重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尊重学生主体,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善和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基金】: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从课程到课堂:新世纪基础教育课改的未来转向研究”(13YLA880098);项目负责人:张传燧
【分类号】:G632.3
【正文快照】: “这次新课程改革已经完成了从理想课程形态到文本课程形态的过渡,正在朝着实践的课程形态转变。”[1]但无需讳言,“理念先进、课程完备、课堂依旧、江山未改”等问题仍然严重存在。究其原因,新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存在着明显的重“课程”轻“课堂”、重“教材”轻“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琴;;基于整合理念的校本课程形态多样化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4年23期
2 石淑玲;;让研究性学习渗透于劳技教育之中[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9年07期
3 张宇;;以“生”为本,开发特色校本课程[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年03期
4 张菊香;;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引导途径[J];青海教育;2007年06期
5 杜守程;;溯新求源话实践[J];才智;2013年30期
6 喻晓艳;;角色模拟式合作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4年03期
7 王鹏伟;;取消“课外阅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年07期
8 赵红;;民族文化多元化课程形态探究——以回族文化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9 张欣亮;;多元视角下中日母语教材比较研究探微——从两国中学母语教材课程标准看课程形态的筹划[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3年01期
10 郭善渡 ,张清;郭老师谈信息课程建设(二) 关于课程定位与课程形态[J];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冀芳;不同课程形态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行为现状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090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1309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