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资源的“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化改革推广新思路
本文关键词:文博资源的“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化改革推广新思路 出处:《基础教育》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化 文博德育基地 资源活化
【摘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今教育界的热点,其关键环节之一在于推动课程化改革,然而如何课程化却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文博德育实践基地是传统文化课程化最直接、重要的资源来源,其不可取代的优势至今未得到深入揭示与利用。据教育部分学段有序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基地资源可被创造性地活化为多维读本,进而促使教学手段的变革,使文博德育实践基地转型为可持续性学习的场域,贯穿学生的成长历程。利用文博德育实践基地资源展开课程化设计,既能为传统文化课程化提供实践方略,有效解决当前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培育一批优秀的"研学旅行"基地,促成教育合力,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教育模式,又能助力德育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成长,是德育教师专业化的理想途径。
[Abstract]:Improving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 hot topic in today's education field. One of its key links is to promote curriculum reform. However, how to curriculum is a difficult problem to be solved. The practice base of moral education is the most direct and important sour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urriculum, and its unsubstituted advantage has not been revealed and used in depth so far. According to the strategy of orderly promo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in the academic section of education, base resources can be creatively activated into multidimensional readers, thus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means, transforming the practical base of Wen Bo into the field of sustainable learning, and throughout the growth process of students. The practice base of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sources cultural expansion design, which can provide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traditional culture courses, effectively solve the defects existing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to cultivate a group of outstanding "research study trip" base, to form a resultant force of education,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mode, and can help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moral education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is an ideal way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moral education.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清华大学“《仪礼》复原与当代日常礼仪重建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4ZDB009) 2016年杭州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以实践制作与情境应用为导向的‘中华传统礼仪与当代日常生活’课堂教学改革”成果
【分类号】:G631
【正文快照】: 继承传统文化,培育现代新人,是中国教育政策的长期关怀。1993年,国家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应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21世纪初,又先后颁布《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传统文化教育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亮;;学生社团课程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20期
2 胡庆芳;;中小学教研活动课程化的范例诠释及特征解析[J];基础教育课程;2014年05期
3 刘国璋;面向全体学生的校外科技教育课程化实践探索[J];现代教学;2005年03期
4 ;上海:中小学生秋游“课程化”[J];小学德育;2008年02期
5 王阳灿;;推动中学科技教育课程化、社团化[J];福建教育;2013年23期
6 王丽萍;;学校科技教育的课程化实施[J];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03期
7 吕天福;;坚持走“规范化 程序化 课程化 系列化”之路[J];中学教师培训;1992年Z1期
8 李波;;关于日记课程化的思考[J];山东教育;2013年27期
9 ;章丘四中:将创新教育课程化[J];基础教育课程;2011年Z1期
10 石少波;黄海军;;后勤服务课程化[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渝君;;青少年机械奥运项目课程化方案的德育功能[A];开拓科技育人之路——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教师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王军 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授级高级教师,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校长;课程化管理的内涵[N];江苏教育报;2009年
2 北京京华教育旅行社有限公司 黄传骅;“课程化研学”的开发与思考[N];中国旅游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王占伟 陈万勇;高中德育如何课程化[N];中国教师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钱诚 史月;“以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进而推动学校的发展”[N];江苏教育报;2011年
5 王放;育人放眼以高远 治校立足以经纶[N];长春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李树华 本报通讯员 汪才安;风清蝶飞舞 春暖花自香[N];河南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赵垒 实习记者 李志刚;研学旅行 拼的是技术含量[N];中国旅游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夏彩云;初中学校社团“课程化”管理的实践与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2 陈永川;高中学生自主管理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385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1338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