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的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不同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的比较研究 出处:《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知识浩如烟海,科技日新月异,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只有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会学习的人才能从中不断获取知识,立于不败之地。如今的社会需要会学习的人才,我们教育就要改变以往培养人才的方式。2001年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然而,现在的教育大环境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高考成绩作为学生进入大学的唯一衡量标准,因此在大多数地方课程改革很难落实到常态的课堂教学中。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同时也为了学生的高考成绩,为了学校的升学率,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迫在眉睫。本研究正是基于上述背景,主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对目前应用较多的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及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教学效果,总结各自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引言,从社会的需求以及当前一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两方面介绍了本论文提出的背景,并总结了教学模式的有关内涵,国内外生物教学模式以及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学模式的重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在阅读和收集文献的基础上对本文所研究的三种教学模式从理论体系、实践研究、取得的成果及应用现状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并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三章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教学评价的方法。第四章为本研究的实验部分,介绍了实验对象和实验过程,重点从四个方面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第一方面从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习惯、课堂氛围、课堂教学的效率及学生的满意度等方面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第二方面从三个班的平均分、及格率、各分数段的分布以及基础知识和能力考查的题目的得分情况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第三方面以《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介绍了三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分析;第四方面作为对研究的补充对本校的8位老师进行访谈,并对访谈结果进行归纳整理。第五章是结论部分,针对本研究中三种教学模式各自的优点及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综合各教学模式的优势提出适合过渡时期的教学模式,为类似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教学中应该努力地方向。
[Abstract]:21th century is the era of information, knowledge is va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changing with each passing day. Under such a background, only those who have the ability of lifelong learning can continuously acquire knowledge from it. In an invincible position. Today's society needs people who can learn. Our education should change the way of cultivating talents in the past. In 2001, our country promulgated the outline of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trial), which proposed to change the tendency of curriculum to pay too much attention to knowledge imparting. It emphasizes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emotional attitude and values. However, the present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is still oriented to exam-oriented education, and the results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re the only measure of students entering university. Therefore, in most local curriculum reform is difficult to implement in the normal classroom teaching.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o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lifelong learning talent, but also for the student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sults. It is urgent to explore a new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for the sake of the school entrance rate.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above background,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learning to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lecturing.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mode and the learning plan guidance teaching mode are compared and studied, the teaching effect is analyzed, and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are summarized.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is paper from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front-line teaching. And summarize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l, the biological teaching model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biological teaching mode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content of this paper is put forward. The second chapter is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basis of reading and collecting literature, the three teaching models studied in this paper are studied from theoretical system and practice.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is study, including behaviorism learning theory, 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 Chapter 4th is the experimental part of this study, which introduces the experimental object and the experimental process, and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from four aspects. On the one hand,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ar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students' emotional attitude, study habits, classroom atmosphere, classroom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students' satisfaction. In the second part, the average score, pass rate, distribution of each score and the scores of basic knowledge and ability test are analyzed. The third part introduces and analyzes the teaching cases in three teaching modes with the example of "enzymes for reducing 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chemical reactions". 4th as a supplement to the study of the school's 8 teachers were interviewed, and the results of the interview were summarized. 5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three teaching models in this study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dvantages of each teaching model and puts forward a teaching model suitable for the transition period. It also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y of this study and the local direction in teaching in the future.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33.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臧宏;我的教学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项丽华;论教学艺术的几个基本问题[J];广西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3 高凌飚;教师的教学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下)[J];学科教育;2002年11期
4 赵卿敏;课程观与教学观的变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5 成尚荣;从学习出发:教育教学的回家之路[J];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07期
6 汪青松;试论新世纪名师的教学风格[J];中国成人教育;2003年03期
7 张瑞祥,徐庆俊;关于“度”的教学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10期
8 晓谕;中国需要自己的课程与教学观[J];人民教育;2004年11期
9 谢延龙;生命与教学[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韦娜;教学观研究及对教学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建平;;新型教学观建立的途径与策略[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2 王腾飞;杜锦丽;;建立大扶放教学观 推进素质教育[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
3 何成宏;;教学思想十问[A];全国高校教学督导论文集[C];2005年
4 刘炳德;;我的教学观[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5 潘云凤;;如何使写作教学更加完美[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6 许磊;燕良轼;;缄默知识视域下教师错误教学观的转变[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张传燧;;孔子“学习中心”教学论思想及其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叶长龙;;以创新教育为核心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9 王炳梅;;教师教学小议[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10 张春霞;;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小学副校长 李明新;提升价值是有效教学的崭新追求[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吴江市教育局;关于实施有效教学,,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意见[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3 樟树市永泰初中 杨毕 张艳芳;搞好教学创新的几个必要条件[N];宜春日报;2007年
4 西南大学副校长 陈时见;高校教学创新的路径选择[N];光明日报;2007年
5 德格县城关小学 西珍;谈新课改后民族地区应怎样进行教学[N];甘孜日报(汉文);2008年
6 ;语文课应适时进行教学反思[N];安康日报;2010年
7 河南省临颍一高 董晓杰;浅谈现代教学观[N];学知报;2010年
8 山东省宁阳县鹤山乡中心小学 孙焕荔;主体要发挥,个性要发展[N];学知报;2011年
9 钟启泉;有效教学的理念[N];中国教师报;2003年
10 黄兆全 陕西省汉中中学副校长;在教学展示和体验中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爱菊;走向主体间性的生存——教学冲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炳惠;教学创新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余嘉云;生态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健康;教学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陆明玉;教学论发展的方法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王健;教学实践理性及其合理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万海;重返德性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郑和;追寻生命的教学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柳士彬;遮蔽与澄明[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巍厦;论高校声乐教学中“跨界唱法”的尝试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邹景超;研究分析建构教学观念与数学教学技能的转化[D];延边大学;2015年
3 孟祥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课的有效教学[D];渤海大学;2015年
4 黄红云;白族文化在大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谭洪岩;延吉市第七中学语文“生本”教学的现状调g敕治鯷D];延边大学;2015年
6 孙莲;基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微课应用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7 颜小丽;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现状的调查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贡静静;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改写”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9 张军岩;新疆预科教育成语教学调查研究[D];伊犁师范学院;2015年
10 张羽;小学游戏性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763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1376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