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儿童文学“隐性课程”的价值迷失与复归

发布时间:2018-01-04 16:28

  本文关键词:儿童文学“隐性课程”的价值迷失与复归 出处:《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儿童文学 隐性课程 价值复归


【摘要】:儿童文学"隐性课程",泛指由儿童文学阅读参与构建起来的丰赡而感性的学校和班级文化。儿童文学之于儿童的"隐性价值"在于其标识了童年生命的"精神底色",其不仅代表着童年的文化审美,是童年初始定位的人性底座,更是儿童终其一生的精神怀恋。然而现实中,儿童文学隐性课程却面临价值迷失的困境,表现为:"教育主义"重压下,儿童文学举步维艰;"童年本位"理念下,儿童文学俯就屈从;"反教育性"思潮下,网络儿童文学主体泛滥。为此,只有立足于"语文教育全面挖掘儿童文学教育价值""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儿童文学隐性价值""儿童阅读热潮引导培育儿童文学接受趣味"三个维度,才能够真正实现儿童文学隐性课程的价值复归,让儿童文学在基础教育中获得全面而真实的价值体现。
[Abstract]:Children's Literature "recessive Curriculum". It refers to the abundant and perceptual school and class culture constructed by children's literature reading. The "recessive value"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o children lies in the "spiritual background" of childhood life. It not only represents the cultural aesthetic of childhood, but also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nature in the initial positioning of childhood, but also the spiritual nostalgia of children throughout their life. However, in reality, the hidden curriculum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s faced with the dilemma of lost value. Under the heavy pressure of "educationalism", children's literature is very difficult; Under the concept of "childhood standard", children's literature is subdued; Under the trend of thought of "anti-education", the subject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on the network is in flood. Only based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fully excavating the value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education in Chinese education", "making full use of the hidden value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children's reading craze to guide and cultivate children's literature to receive interest". Only then can the value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recessive curriculum be restored, and children's literature be fully and truly reflected in the basic education.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633.3
【正文快照】: 李学斌|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儿童文学作家,硕士生导师(上海200234)。美国课程论专家约瑟夫·施瓦布(JosephJ.Schwab)认为,课程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组成,其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构成了课程的不同形态。在此基础上,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课程论专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丽娟;;中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6期

2 李建文;学校隐性课程构成及育人功能[J];江西教育;2001年12期

3 崔振成;;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一只看不见的手——浅谈隐性课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J];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周菊芬;;鼓起隐形的翅膀——基于整合理念的校本隐性课程的开发[J];江苏教育研究;2010年34期

5 薛文平;;“隐性课程”催生德育新思[J];华夏教师;2012年05期

6 庞学光;关于隐性课程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1994年08期

7 吴丽萍;隐性课程的“场”效应[J];教学与管理;1996年03期

8 李继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建设[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9 刘志远;;新课改下“加强数学隐性课程教学”的必要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年05期

10 张鹏;浅谈数学隐性课程的开发利用[J];数学教学通讯;200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解建中;;浅谈化学教学中隐性课程的价值[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2 邓仕鸣;廖先平;廖亚南;;“挖掘隐性课程德育功能,,创建和谐校园环境”课题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徐亚康 贵州省镇宁自治县教育局副局长;把校园文化当隐性课程来建[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波;隐性课程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卫卫;生态文化视野下语文隐性课程的开发[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文胜;试论语文隐性课程及其开发利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杨定胜;隐性课程视角下的生活化语文教育[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许军;中小学校本课程中隐性课程的开发[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6 冯丽娟;中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及优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薛丽;隐性课程德育功能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姜明娇;新课标背景下商洛地区中学英语教学中隐性课程的研究与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汉成;新课程背景下义务教育化学教材隐性课程资源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永洁;外语教学中的隐性课程建设及其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791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13791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6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