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初中作文互动式面批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9 11:19

  本文选题:面批 切入点:自主批改 出处:《苏州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文指导的延伸、扩展与补充,是促进教师优化作文教学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是,当前初中作文批改的状况是不容乐观的:教师采用的大多是传统的全批全改方式,批改费时滞后低效,过分注重功利性,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批改方式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为了让作文批改顺应时代需求,紧跟时代步伐,笔者认真阅读了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以及作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批改的有关书籍,在重点研究面批和学生自主批改的基础上,提出了互动式面批这一行之有效的作文批改方式。互动式面批分四步操作:教师面批——学生批改——教师把握——学生自改。笔者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最终确定了这一批改方式的研究意义:无论是提升学生写作素养,培养学生良好情商还是推进教师作文教学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Abstract]:Composition corre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mposition teaching, it is the extension, expansion and supplement of composition instruction, and it is an indispensable and important link to promote teachers to optimize composition teaching. At present, the situation of composition correc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is not optimistic: most of the teachers adopt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whole batch reform, the correction is time-consuming and inefficient, pays too much attention to utilitarianism, and neglects the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problems exposed by this method of correction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In order to make the composition correction conform to the needs of the times and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s, the author has carefully read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pedagogy and psychology. And relevant books for composition teaching, especially for composition corre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focus of research and the independent evaluation of students, In this paper, an effective method of composition evaluation is put forward, which consists of four steps: teacher-facade, student-correction, teacher-master-self-modification. The author has been exploring and practicing for many years. Finall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is determined: whether it is to improve students' writing literacy, to cultivate students' good emotional quotient, o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composition tea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33.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磊;作文课片段[J];学科教育;2000年10期

2 倪军仓;从编辑的角度看作文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3 王春艳;我是怎样指导学生作文的[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4 蔡宗模;作文教学的第三只眼──对国外作文教学研究的启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年09期

5 薛培芳;一次作文课的尝试[J];学科教育;2001年05期

6 赵美林;其实,学生有话要说——对作文教学的一点反思[J];学科教育;2001年05期

7 尹绪胜;我是如何进行作文教学的[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8 苏晓红;作文教学实践浅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1年05期

9 高瑞玉,郭经友,牛巧欣;对作文教学的两点思考[J];职教论坛;2002年10期

10 孙雁秋;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合作精神[J];语文建设;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齐巧芳;;对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思考[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侯国章;;营造氛围 苦练硬功——作文教学初探[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朱曦洁;;在生活中寻求创新——我对写作创新的一点想法[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冯富玉;;走出课堂,让作文活起来[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林;;作文教学的创新[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贺绮;;让作文呈现生命的本真[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周磊;;坦诚做人,真实作文[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龙水花;;论教师的情感对作文教学的影响[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9 杨丽菊;;浅谈多媒体辅助作文教学的优势[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10 广西南宁市卫国小学课题组;;博客让网络作文如虎添翼——网络作文研究中期阶段性总结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林霞;谎言+套路+矫情=作文?[N];山西日报;2010年

2 舞钢市 殷庚晓;真实的生活 真实的作文[N];学知报;2010年

3 吉林省梨树县梨树镇城东中学 张凯敏;如何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N];学知报;2010年

4 陈刚;从兴趣入手提高学生作文水平[N];黔西南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徐德明;作文“假大空”病根:缺乏体验思想贫乏只为应试[N];天津教育报;2011年

6 金鹗小学 张祝军;如何引导学生写作文[N];岳阳晚报;2011年

7 剑河县南哨小学 杨章燕;浅议如何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N];贵州民族报;2014年

8 何莉雯;作文教学要从“后”转“前”[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张毅;作文 向生活回归[N];中国教师报;2006年

10 贵州省黔西县协和龙井小学 黄连志;学生作文自改能力的培养[N];大众科技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刘中黎;中国百年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凤青;初中作文失语症原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晴;初中个性化作文教学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赵颖;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勇龙;农村7-9年级生活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玉春;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作文素养培养[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杜朝晖;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晓敏;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乾明;作文教学批判与开发信息资源的作文课程[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雯雯;梁启超作文教学思想与方法的现实价值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于利华;吉林省第二实验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延边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340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16340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e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