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校外科学教育的问题与发展愿景
本文选题:校外 + 科学教育 ; 参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01期
【摘要】:校外科学教育是对课堂科学教育的有效补充,对学生的能力、科学探究方法以及科学态度养成等起到重要作用。影响学生参与校外科学教育的因素主要有学业的压力、家长重视程度、师资力量是否均衡、校外相关部门机构是否积极参与等。促进校外科学教育的发展,应致力于创建探究型专业教师队伍,建立新型教学评价制度,打造校园科学文化体系,构建校内校外开放系统等。
[Abstract]:Off-campus science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supplement to classroom science education,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tudents' ability, scientific inquiry method and scientific attitude development.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science education outside school are the pressure of study, the degree of parents' attention, the balance of teachers' strength,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relevant departments outside school and so 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outside school, we should devote ourselve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inquiry teacher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the creation of a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system on campu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n open system outside the school.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基金】:2011年度浙江省哲社科规划课题“浙江省中小学科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11JCJY15YB) 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第二代’”综合科学课程的理论与实践》(11YJA880002)
【分类号】:G633.98
【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凤才;以课外科技活动实现科学过程技能目标的途径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陶俞佳;新加坡中学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技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胡鞍钢,熊义志;确立新的教育发展国家目标:普及12年教育[J];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2 胡平;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思考[J];教书育人;2000年07期
3 马存雄;人体一些正常性状的遗传分析[J];生物学教学;1997年05期
4 鲁兴树;用生物分析法做水质调查实验[J];生物学通报;2001年06期
5 刘恩山;第四届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实验试题分析[J];生物学通报;1994年01期
6 宋怡,周志华;新加坡科学教育的现状及改革[J];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7 高如峰;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农农;英国中学的科学教育[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李江源,周凤岗;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内在可能性[J];教育与现代化;2000年01期
3 中国科学院学部“面向21世纪发展我国科学教育的建议”研究组,路甬祥,师昌绪,陈佳洱,国光,朱清时,赵鹏大,王梓坤,杨叔子,吴咏诗,阎沐霖,倪光炯,董光璧,张建新,张国刚,蒋国华,邹泓,饶子和,赵世荣;面向21世纪发展我国科学教育的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0年05期
4 唐丽芳;科学教育忧思——由英国、美国、加拿大科学教育引发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年11期
5 尹淑兰;试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6 刘开源;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7 欧阳雪梅,周虹冰,陈移峰;论完整的科学教育观[J];高等建筑教育;2004年02期
8 秦斯,曾宝成;论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J];邵阳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9 代建军 ,谢利民;中美科学教育目标的比较研究——基于《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和我国《2049行动计划》的思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年09期
10 郭宇;李明;;研究生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壮伟;;我国科学教育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刘冠杰;;从科学发展观解读科学教育[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杜智萍;;杨杏佛科学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仇国政;;科学探究——科学教育的有效方式[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5 何丽;;对小学生在学校科学教育中的感受调查[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6 寇小满;;高中阶段科学教育三种教育形式下学生学习任务胜任情况的比较分析[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邓磊;;我国科学教育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现状研究[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杨宝山;;欧美国家开展科学教育对我国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曾铁;;科学教育与科学发展关系的现实思考[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10 赵睿;;浅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途径——关于科学教育教学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马宏佳;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建平;中国现代语境下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李朝晖;知识与控制:中国古代科学教育的社会学解读[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奎奎;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构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晓芬;建构主义视域下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3 邹艳青;论大学科学教育的人文目标[D];中南大学;2010年
4 于胜浩;艾伯特·维尼奇奥·拜雅的科学教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晓兰;产业革命后英国科学教育滞后原因探析[D];河北大学;2006年
6 马慧琴;我国高教发展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永斌;中国科学教育的历史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赵俊娜;我国科学教育中科学史教学的相关思考[D];河南大学;2007年
9 胡仙萍;论赫胥黎的科学教育思想[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10 王珲;浅析美国的非正规科学教育[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193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1819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