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高中英语教师课堂元话语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6 03:10
【摘要】:语言研究表明,在交际过程中,发话者为了更好地使受话者领会自己的意图,除了把主要信息传递给对方外,还要选择恰当的语言成分来有效地组织话语,与受话者进行人际沟通和协商,吸引受话者注意力,引导受话者参与交流,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这类不增加命题内容,帮助受话者理解命题内容和说话人态度,沟通受话者心灵,使之参与说话人的命题内容思考的话语就是元话语。本文尝试从元话语视角研究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特征与功能,探讨教师元话语与教学效率和教师职业技能的关系。 本文选取2010年第七届全国高中英语教师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两位优秀教师和普通高中两位普通教师课堂元话语为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是发掘优秀教师课堂元话语的使用规律,来帮助新教师和普通教师改善课堂教学语言、提高教学效率以促进教师自我专业发展,尤其为教师提高职业技能提供参考。同时,尝试为评价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一个更可靠的理论依据,也为教师话语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本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研究发现,元话语在两类教师课堂话语中都频繁使用,但在总体数量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sig.P=.004),优秀教师使用的元话语总次数远远比普通教师要多,而且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在每100个单词中各种元话语标记语使用总数有较大差异,优秀教师远多于普通教师,但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在命题标记语使用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且都使用的比较少,每100个单词中只使用0.21和0.41个,这可能与本文选择的是阅读课有关。研究还表明,两类教师在元话语的具体使用上也有显著差异,特别是在连贯标记语(sig.P=.042)和介入指令语(sig.P=.040)这两种标记语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教师元话语的恰当使用会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而且通过具体示例给今后的英语课堂评价提供了新的元话语理论视角。为了促进英语教师专业技能发展,本文给出了元话语使用的一些策略:1)合理使用导引标记语(guidance markers)、介入语(engagement markers),明示教学步骤与层次2)积极运用态度评价语(attitude markers),激发学习主动性3)恰当运用连贯标记语(coherent markers),提高语义逻辑与推理4)酌情运用命题标记语(propositional markers),促进输入理解5)适当运用组织标记语(organization markers)、凸显标记语( foregrounding markers),有效组织教学,凸显重点6)充分运用自我指称语(self mentions),构建和谐、互动氛围。文章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结论、不足之处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漳州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33.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赳赳;;关于元话语的范围和分类[J];当代语言学;2006年04期

2 李健雪;;元话语与语篇空间建构[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赵晨;不同水平英语教学中的教师纠正反馈语——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佘新;;元话语理论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1期

5 刘澍心;;教师话语标记语与课堂语境[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李玉芳;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伊娜;刘金明;;元话语的类型及其在语篇中的互动功能[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李佐文;元话语:元认知的言语体现[J];外语研究;2003年01期

9 洪婵;;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中的模糊性元话语对比[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吴亚欣,于国栋;话语标记语的元语用分析[J];外语教学;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秀明;汉语元话语标记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2 胡春华;学术讲座中元话语的语用学研究:顺应—关联路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侯艳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徐苏影;元话语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D];安徽大学;2006年

3 熊笛;英语元话语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曹凤龙;中美大学生议论文中的元话语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朱晓芳;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元话语标记语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卢行义;教授元话语标记对学生写作影响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159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26159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4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