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初中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7 14:20
【摘要】:审题是解题的必要环节,是对题目进行分析、综合的过程。解题是由审题开始,所以审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环节。经过对相关研究的整理与分析,笔者发现审题在实际教学中并未受到学生与教师的重视。因此本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1)通过对初中生数学审题现状的调查,了解学生在数学审题中存在的问题;(2)通过对一线教师在审题教学中的现状调查,了解教师在审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3)基于调查统计的结果,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初中生数学审题能力的有效策略;(4)通过实验研究验证审题策略的有效性。为了解决上述研究问题,本研究的研究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设计《中学生数学审题现状调查问卷》(附录A),统计学生在审题认识、审题习惯、审题方法、审题能力、审题元认知、教师指导六个维度的得分,同时,对初一、初二、初三部分学生进行访谈,用以深入了解审题的教学现状;第二阶段,设计《数学审题教学现状调查问卷》(附录B),统计教师在审题教学认识与审题方法指导的得分。第三阶段,通过文献和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学生在审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审题策略;第四阶段,本研究以实施审题环节的指导策略为基础,进行了实验研究,验证审题策略的有效性。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1)大部分学生对审题的重要性认识比较正确,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审题动机不明确、审题意识模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忽视对学生进行审题方法的指导;(2)引起初中生数学审题的主要问题是:(1)学生消极的审题认识;(2)教师缺乏引导学生进行审题;(3)培养初中生数学审题能力的有效策略主要有:(1)培养学生自主审题的意识;(2)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3)培养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教学指导,包括罗列审题提纲、加强审题环节的指导:挖掘隐含信息、表征题目信息、问题转化、确定条件和问题的范围、模式识别以及题目的再审和终审。(4)加强元认知训练,提高元认知能力。(4)实施审题环节的指导策略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通过对数学审题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培养初中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策略。希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给予教师和学生一定的启示,切实提高初中生的数学审题能力。
【图文】:

学生,分数,情况,读题


2 说:审题就是读题,没有一些具体的审题方法。通过研究中学生数,发现学生审题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挖掘隐含条件弱、思维定势的法的缺乏及表征能力弱。掘隐含条件弱数学题的条件并不是很明显,使学生找到结论所需要的条件有点困难碍,导致解题失败。学校的数学测试题大部分是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件很浅显,只要学生认真读题,划出关键词,从而寻找题目中的条件。但是有些复杂的数学题,它所用的条件并不是那么明显的,而是以个条件中,因此我们在解题中会出现错误的思路,,造成解题的失败。现状调查问卷》表明,有大约 30.7%的学生不能从题中挖掘隐含条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审题的指导。若分式1222 xx的值为整数,求整数 x 的值?

学生,分数,情况,思维方式


初中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策略的构建定势是指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在反复使用中形成比较稳定思维方式过程中往往由于使用原有的思维方式造成审题的失误,从而造成解题失败在学习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中,32 =8 时,学生往往会联系小学学过的乘法运。由于定势思维的影响,学生看到 2、3 立马就想到了 6,所以学生很容易的影响算错。计算: ababab 11122的值?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63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鞠莹;;提高学生数学审题能力要领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28期

2 马金平;;数学学习中培养小学生审题能力的有效策略[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3 彭兴奎;;优化审题品质 积淀学科思维[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年11期

4 曹丽鹏;罗增儒;;审题新概念[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8年07期

5 陈开龙;唐良仕;;略论中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J];数学教学通讯;2008年01期

6 付茁;;试论图式理论与数学审题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7年21期

7 王连笑;;加强审题指导 保证正常发挥[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年11期

8 胡勇;浅谈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04年10期

9 喻平;数学问题解决的实证研究述评[J];数学教育学报;2002年01期

10 傅敏;丁拓;;数学问题解决学习的心理过程及相关因素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2期



本文编号:26423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26423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6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