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认知失调理论促进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8 09:53
   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成绩突出而在高一学习中并没有一如既往的名列前茅,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成了学困生,这一现象表明初高中的教育教学出现了断层。越来越多的高中教师、教育研究者开始重视初高中的衔接问题。多数研究着眼于初高中在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衔接问题。少有研究从高一学生因处于两个不同阶段间而存在认知的不协调、不一致的角度进行研究。高一是初高中衔接的关键期,通过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学生大多是学习或者分数的佼佼者,此时的学生大多会严守原本初中已有的平衡状态,新知识、新方法、新思维的要求会让学生产生不协调、不适应,这样的状态可以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来解释。认知上的不一致、不协调会使得学生感到焦虑和烦躁,为了避免失调的增加,学生可能会采取积极或者消极的应对方式:若采取消极的态度,会选择性的避免接触新的认知元素而保持原有平衡状态,这种态度对于学习行为的产生是非常有害的;若采用积极的态度,认知的不一致会诱导学生产生心理上的不适,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有学习的需要才会诱导学习行为的产生,因此可以将认知失调的产生与缓解作为初高中衔接教学的主要教学策略。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总是有保持认知协调的趋势,若各种认知呈现不合适、不协调的关系时就会处于认知失调状态。一旦产生失调,消极的情绪会诱导人做出一系列的改变以求得新的协调状态,即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从原有平衡状态到失衡状态再到新平衡的往复循环过程。费斯汀格提出失调产生后的两种假设:第一,主动积极的去减少失调,以达到认知元素的平衡,具体方式有:改变态度,这是通过人的主观意识来控制的,是重新达到平衡个体最常用的方式;改变个体的行为,实现行为与认知的协调关系;引入新的认知元素,新的认知元素起到桥梁作用,联系不协调的两种认知元素。在衔接教学中可以将积极缓解失调的方式运用于高一的化学教学中。第二,消极地回避可能增加失调的情景和问题,希望维持原有的协调认知状态,这也是教学中需要重视并避免的问题。本文对高一师生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相当一部分优秀学生在高一学习中逐渐出现学习困难现象,学生期待教师在新旧知识有联系的点切入新的教学;而教师虽然认为初高中的衔接教学很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不知如何处理。从化学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方面进行知识的衔接和断层分析。将认知失调理论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运用于衔接期高一学生的化学教学中。主要思想是通过学生原有认知起点即初中掌握的基础知识来诱发学生产生认知失调,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或者新认知元素的引入使学生重新达到认知协调状态。采用的认知失调教学策略有:目标诱导产生认知失调;提问引发认知失调;激励学生并及时反馈引发认知失调。在使用该策略时教师要注意:引发认知失调是教学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教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盲目、过度地引发认知失调。
【学位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633.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逢成;;地理教学中认知失调的引发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1年3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沈益波;初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衔接的分析及策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成武;利用认知失调理论促进高中生数学学习动机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140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28140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b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