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高中英语多模态教学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9 13:37
   现如今在全世界,用现代化的,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受人欢迎的趋势。然而,不可避免地,依然有些学校轻视现代教学理念。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更多,学生主要受教师口头讲解的刺激,在此情形下学生容易感到无聊,无法在课堂上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从多模式话语的角度出发,现代教学认为,图像,视频,色彩和其他多种多模态表现形式可以充分并交替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并能形成活泼饱满的教学环境。从21世纪初期开始,多模态话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我国成为教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在我国,随着各行各业加深对世界事务的参与,英语学习成为了必须。我国政府对高考英语的改革调整给师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教师应该更新他们的教学理念,同时学生应主动积极地学习英语。本研究遵循了高考改革对英语考试的调整。然而关于多模态话语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但大多数与课堂教学有关,很少考虑教学中“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主体地位。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为重要。因此,本研究将从多模式话语的角度讨论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动机的关系,这对于高中阶段的教师和学生都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理论基础,从多角度,多维度重点分析研究英语教师课堂多模态话语,并结合了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理论。本研究调查对象被分为3部分,350名高二精英班学生参与第一份调查问卷以便了解学生对英语多模态教学的态度。对2个来自精英班,65班51名学生和66班53名学生及其老师进行了实验分析。本研究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和实验的方式来验证实验结果。本文运用两份问卷,第一份问卷调查收集了学生对其英语教师课堂多模态教学使用情况的态度,第二份问卷收集了学生在实验前后英语学习动机的态度变化。在定量研究中,SPSS被使用来系统描述并详细分析了实验前后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变化。课堂观察记录了英语教师多模态教学的各种不同模态,并对课堂不同教学效果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实验前后两个班的动机强度存在明显差异。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不同模态之间的不同协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不同的影响。动机差异表现在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不同反应中,这些不同反应从实验录像中可以看出,并在学生的课后学习活动中也能示出来,从问卷数据中得到。此外,研究还发现了一些受学生欢迎的模态类型以及相关的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这些发现对高中英语教学来说非常有意义。
【学位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633.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青燕;;高中英语反思性教学初探[J];文理导航(上旬);2014年05期

2 姚顺利;朱晓东;;多模态协同在外语教学中的个案研究——以高中一堂英语竞赛课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年10期

3 刘秀丽;张德禄;张宜波;;外语教师多模态话语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系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3年03期

4 张征;;多模态PPT演示教学与学生学习态度的相关性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3年03期

5 王静;胡建军;;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英语学习动机减弱中的应用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 张德禄;;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J];中国外语;2010年03期

7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年01期

8 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8年04期

9 曾欣悦;;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强度分析及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10 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永芳;高中英语课堂多模态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年

2 姚顺利;高中英语课堂多模态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4年

3 曹丽丽;多模态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4 刘文婷;大学英语教学中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5 王晓;多模态信息认知教—学方式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谭碧云;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强度及学业成败自我归因的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7 韩苗苗;中国语境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动机强度及英语成绩的相关性实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225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28225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f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