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分析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9 13:05
   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事件被公之于众,其中不乏女生的身影,这与大众对女生温婉、端庄的认知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对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分析,总结女生间校园欺凌的特征,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有利于丰富校园欺凌的理论研究,并为相关部门有效防治校园欺凌提供参考。本文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初中女生校园欺凌的行为进行研究,认为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具有隐匿性。由其发生的时间、地点,使用的欺凌方式所决定。二是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具有群体性。由其惯用的欺凌方式和女性生理结构所决定。三是初中女生校园欺凌所使用的手段多含有性色彩的特征。针对以上所归纳出的特征进行相关原因分析,认为法制不健全,管理部门对于影像制品的监管不够严格,女性暴力文化被过度宣扬,攻击行为被英雄化,致使处于青春期缺乏判断能力的女生深受影响。同时,学校和家庭对于女生校园欺凌行为不够重视,法治教育相对薄弱,教师和家长处置校园欺凌行为的方式不够恰当,以至于未能有效的防治女生校园欺凌。有效的防治女生校园欺凌需各方共同努力:国家应健全法律制度,构建起防治校园欺凌的制度体系;学校要完善防范校园欺凌机制,有效开展防治校园欺凌的工作;家长要改进家庭教养方式,结合初中女生思想实际,加强被欺凌者的心理疏导;社会各方应合力推进综合治理,营造良好的防治校园欺凌的社会氛围;女生要提高个人素养,掌握应对校园欺凌的正确方法,有效防范校园欺凌。
【学位单位】:河北北方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637.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
        (二)校园欺凌的相关理论
        (三)校园欺凌的主体探讨
        (四)校园欺凌的类型划分
        (五)校园欺凌的原因探讨
        (六)校园欺凌的对策研究
        (七)小结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初中女生校园欺凌的现状与危害
    一、初中女生校园欺凌的现状
        (一)欺凌的隐匿性
        (二)欺凌的群体性
        (三)欺凌的性色彩
    二、初中女生校园欺凌的危害
        (一)对被欺凌者的危害
        (二)对欺凌者的危害
        (三)对旁观者的危害
        (四)对学校的危害
第三章 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一)法律制度的缺失
        (二)暴力文化的影响
        (三)社区以及校园周边环境有待改善
    二、学校因素
        (一)校园宣传教育不足
        (二)教师培训欠缺
        (三)处置措施不当
    三、家庭因素
        (一)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二)家庭结构失衡
        (三)家庭氛围不良
    四、个人因素
        (一)青春期的特殊性
        (二)法律意识淡薄
        (三)个人性格及体貌特征
第四章 初中女生校园欺凌的防治对策
    一、健全法律制度,构建防治校园欺凌制度体系
        (一)调整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相关规定
        (二)明确学校惩戒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三)完善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四)明确政府及相关机构职能
    二、加强管理教育,夯实学校防治校园欺凌工作
        (一)突出过程管理
        (二)强化反欺凌教育
    三、改善家庭教育,强化家庭防治校园欺凌功能
        (一)改进家庭教养方式
        (二)做好心理疏导
    四、推进综合治理,营造防治校园欺凌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加强影像制品监管
        (二)注重社区文化建设
        (三)强化校园周边环境治理
    五、提高个人素养,掌握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
        (一)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掌握有效的应对方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心治;;职校生自我价值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年11期

2 张庆;田友谊;;高控制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自由发展的阻碍及对策[J];江苏教育研究;2019年13期

3 段琳琳;;北京市朝阳区3~7岁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现况[J];河北医药;2019年17期

4 李珍;韩翠柳;;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年04期

5 王丹;;重庆大学生自信水平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04期

6 刘春丽;;父母亲职业不同的职业医护生家庭教养方式调查比较[J];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22期

7 石小琴;;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个性发展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26期

8 常青;;重视家庭教养方式 培养儿童良好性格[J];江西教育;2006年11期

9 董静;;幼儿家庭教养方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教书育人;2012年36期

10 田刘凌;;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的关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魏莉莉;脆弱的国家未来竞争潜力及其原因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戴吉;悦纳进取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姝嫕;小学高年级随迁子女家庭教养方式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9年

2 李旋飞;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海南师范大学;2019年

3 张珊;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家庭教养方式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年

4 张颖;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分析与对策研究[D];河北北方学院;2019年

5 王星;高中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控制与拖延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年

6 刘伟妮;流动儿童家庭教养方式改善的实务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7 宋元;二孩家庭教养方式研究[D];云南大学;2017年

8 俞晨;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对焦虑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9 诸韵;小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10 张知琦;初中生网络欺凌和家庭教养方式及个性的关系[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609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28609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b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