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高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2 22:52
   课后练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材编写者根据选文内容设置的有针对性的一系列练习,其中包括教学的重难点和学习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色。课后练习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教师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情况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以实现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课后练习也可以帮助学生检测自己知识的掌握程度,巩固已掌握的知识,以寻找合适的方法进行有效学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课后练习的设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情景中,课后练习的使用率普遍不高,一些教师仅选择有利于课程进行的习题讲解,一些老师根本不处理课后练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课后习题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另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对课后练习的使用方法不甚了解。在以往的研究中,针对课后练习的分析相对较少,在教学策略方面的建议更是微乎其微。笔者在阅读大量的资料和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了本篇文章的撰写。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五册教材为研究对象,第一章首先简单地界定课后练习的定义并对其进行分类,总结了课后练习的特点并强调了课后练习的重要意义。第二章首先结合问卷调查分析当前课后练习的教学现状,之后具体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材的操作性不强、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第三章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主要从教师的教学方法、理念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最后在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分析本篇文章的利弊,为进行更深的研究奠定基础。
【学位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633.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缘起
    研究现状
    研究思路与方法
    研究价值与意义
第一章 高中语文课后练习的发展与作用
    第一节 我国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课后练习的特点
    第三节 课后练习的教学价值
第二章 高中语文课后练习教学问题分析
    第一节 习题设置操作性不强
    第二节 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
    第三节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第三章 高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更新理念
    第二节 转变教学方式
    第三节 调整教学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召辉;王佩;;例谈高中语文必修本课后“研讨与练习”的使用[J];中学语文;2014年16期

2 闵文国;;别让语文课后练习“退居二线”[J];教学与管理;2012年26期

3 陈伟仪;;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设计策略[J];文学教育(上);2007年03期

4 张永祥;;初中语文教科书练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J];语文建设;2007年02期

5 丁田海;;浅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处理[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年03期

6 蒋独见;;高中语文课本课后练习设计的解读[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张保东;;怎样布置语文作业[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年01期

8 李海林;谈谈语文教材的语文性[J];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32期

9 张勇;关于语文教材练习设计的类型归纳与思考[J];语文建设;2005年06期

10 郑桂华;语文教材训练系统的功能与结构——使用新教材的一个视角[J];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1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阳;粤教版和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练习系统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2 胡灿;课改前后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后习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3 高明;浅析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习题[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4 郑淑焕;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课后练习系统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3年

5 任晓佳;初中语文教材作业系统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6 苏红秋;中美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7 谭仙娥;高中《语文》课文后习题编制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晓娟;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散文单元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侯春磊;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研讨与练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813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28813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9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