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初中古典诗歌家国情怀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2 23:42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基因密码,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关键所在,是历朝各代文人弘扬的主旋律,是当今中国走上复兴之路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但随着物质生活的提升,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鲜有情怀,尤其是家国情怀。他们在学习之余,只关心电视娱乐节目、网络游戏、校园小说等内容,很少关注身边的现实生活及社会实事;只在意自己的情绪是否得到满足,鲜少体谅他人,情感较为淡漠;学习中一味追求分数,未能看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存在,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难以自觉将自己的个人奋斗纳入家国发展的考量中。初中是学生时代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是从懵懵懂懂走向明辨事理、健全观念体系、培育良好情怀的关键时期。初中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传承家国情怀的篇章,尤其是古典诗歌。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古典诗歌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许多篇章都饱含作者的家国情,其情感充盈,层次丰富,应该在感受古典诗歌文化内涵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家国情,“以情促情”实现家国情怀教育。因此,充分探究此类作品的家国情怀内涵,培养初中生的家国情怀,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传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手段之一,是增强文化自信的路径之一,是提高初中生人文素养,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基于此,本文从家国情怀定义入手,立足于初中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内的古典诗歌,对古典诗歌中的家国情怀作了深入而细致的分析。以情感教学心理学为参考,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步探究初中古典诗歌家国情怀教育教学的可行建议,并以案例方式作了示范。尽可能发掘初中教材古典诗歌作品中的家国情怀价值,去粗取精的传承并发扬中华家国情怀,引导学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家国情,涵养自己的家国情怀。
【学位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633.3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由
        1.学生家国认知不足,缺少家国情怀
        2.古典诗歌教学重知轻情,缺乏家国情怀体验
        3.古典诗歌家国情怀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少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一 初中古典诗歌家国情怀教育概述
    (一) 家国情怀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1.家国情怀含义
        2.家国情怀表现形式
    (二) 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1.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
        2.家国情怀教育的意义
    (三) 家国情怀教育与初中语文古典诗歌的联系
        1.家国情怀教育与初中语文教育的联系
        2.家国情怀教育与古典诗歌的联系
二 初中古典诗歌家国情怀作品分析
    (一) 初中古典诗歌家国情怀相关篇目统计
    (二) 初中古典诗歌家国情怀表现形式
        1.思乡恋家之怀
        2.爱国忧民之怀
        3.人文山河之怀
    (三) 初中古典诗歌家国情怀选篇具体内涵
        1.挂念亲人,渴望团圆
        2.关注现实,忧国忧民
        3.勇于担当,舍身忘死
        4.友爱邻里,热爱山河
三 初中古典诗歌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学建议
    (一) 优化教师家国意识,以情促情增强古典诗歌的感染力
        1.教师自身要有浓厚家国情怀
        2.提高教师情绪表现
        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二) 把握古典诗歌教学内容,多元多维认识家国情怀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家国情怀产生的背景
        2.主题或专题式探究,认识古典诗歌中的家国情怀
        3.《春望》文本分析
    (三) 更新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情境交融体悟家国情怀
        1.多媒体配合诵读,感受古典诗歌中的家国情
        2.活动探究,感悟古典诗歌中的家国情
        3.写作拓展,升华古典诗歌中的家国情
        4.《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四) 联系生活实际,消化吸收古典诗歌中的家国情怀
        1.联系学生情感实际
        2.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3.《渡荆门送别》联系实际的教学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初中学生家国情怀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初中古典诗歌家国情怀教育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三:初中古典诗歌家国情怀教育教师调查问卷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章润;;论“家国天下”——对于这一伟大古典汉语修辞义理内涵的文化政治学阐发[J];学术月刊;2015年10期

2 刘紫春;汪红亮;;家国情怀的传承与重构[J];江西社会科学;2015年07期

3 叶小文;;略谈“家国情怀”[J];当代贵州;2015年25期

4 沈桂萍;;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国家认同的文化纽带[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5 禚明亮;;学术界“家国情怀”研究述评——兼论对“家国情怀”研究的几点建议[J];高校社科动态;2015年01期

6 胡兴松;;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教育——以《文化生活》教学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4年09期

7 易连云;毋改霞;;中小学家国情怀教育初论[J];中国德育;2014年13期

8 南来苏;;论民族精神的本源:家国意识[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林建华;;家国情怀与民族凝聚力[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郭杰;睹新春之景 咏乡思之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J];名作欣赏;2001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肖亚;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科书中宋词选篇的家国情怀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7年

2 张凤格;古诗文家国情怀教育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年

3 褚翠萍;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主题[D];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814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28814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c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