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高中历史从三维目标走向学科核心素养变革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3 13:39
  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是教育领域适应了时代和国家对人才要求的又一次改革。历史学科也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核心素养。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围绕历史教学目标从三维目标到学科核心素养变革进行研究。通过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概念界定、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对比研究,思考如何制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研究得出结论,核心素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学科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继承基础上的再创新,两者在价值取向、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相同,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学科核心素养又比三维目标更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发展的人”的内涵。同时,历史教学目标发展对历史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提出新要求,要求教师全面、深入的理解历史核心素养内涵,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学情和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确立科学、有效并可评可测的教学目标。历史课堂是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场所,而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施过程及实施效果,所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一、教学目标
    二、三维目标
    三、核心素养目标
第三章 从三维目标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变革
    一、回眸:历史教学目标变革
    二、聚焦:历史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对比
        (一)历史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对比
            1.宏观分析:教育理念相同
                (1)价值取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培养目标——关注学生能力培养
                (3)培养方式——强调知识学习过程
            2.微观比较:具体表述不同
                (1)内涵表述不同
                (2)呈现方式不同
        (二)历史三维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关系
    三、纵览:历史教学目标变革特点
        (一)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
        (二)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
        (三)目标表述向明晰具体转变
第四章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教学目标制定
    一、重视教材分析,确定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
    二、强调学情分析,确定符合学生素养水平的教学目标
    三、聚焦内容选取,确定符合五位一体综合的教学目标
    四、关注评估反馈,确定符合学业质量标准的教学目标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J]. 姜安平.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8(22)
[2]高中历史课堂“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 刘芳芳.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8(21)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及主要变化[J]. 朱汉国.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 2018(02)
[4]核心素养时代:叙写历史教学目标要坚守常识[J]. 徐继宽.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7(11)
[5]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评价改革[J]. 陈志刚.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7(19)
[6]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 徐蓝.  课程.教材.教法. 2017(10)
[7]中学生历史学科能力构成及表现研究[J]. 郑林.  课程.教材.教法. 2017(08)
[8]例谈基于课程标准的历史教材分析的操作[J]. 陈志刚,张德树.  中学历史教学. 2017(07)
[9]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策略分析[J]. 向佐军.  中学历史教学. 2016(10)
[10]从高考历史命题看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近年来全国卷高考命题为例[J]. 秦碧海.  中学历史教学. 2016(10)

硕士论文
[1]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修订版)视角下的历史教学目标研究[D]. 韦毅力.华东师范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2626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32626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7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