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试析窦桂梅生活化语文教学经验及其迁移意义

发布时间:2017-05-04 07:01

  本文关键词:试析窦桂梅生活化语文教学经验及其迁移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语文与生活是一对孪生姐妹,谁也离不开谁。而当今的语文教学现状却是:语文与生活骨肉分离。缺少血肉的语文教学注定是残缺的,是缺少生命活力的。学生们无时无刻不在渴望这样一种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激情,生活与教学水乳交融。从课堂到生活仅一步之遥,只要肯迈步,生活就在眼前,语文就在旁边。窦桂梅老师的生活化语文教学经验犹如一泓春雨,洒落在语文教学的土壤上,使我们的学生节节拔高。第一部分,引言,对课题研究的由来、目的、意义以及方法做了说明,然后回顾国内外有关生活化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指出窦桂梅老师为语文教育界带来的新发现与新贡献。第二部分,对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概括出存在的六大问题:一、生命关怀程度不高;二、课堂开放程度不高;三、情趣营造意识不强;四、资源整合意识不强;五、体验重视程度不够;六、自主重视程度不够。本文指出,当前语文教学处境尴尬,亟需一种有效的理论作为支撑,一种可行的教学模式作为典范,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窦桂梅老师的生活化语文教学经验走进大家的视野,为当今的语文教育事业带来一股暖风。第三部分,梳理窦桂梅老师生活化语文教学经验的基本轮廓,进而指出其教学经验在新课改浪潮的冲刷下不断发展,这种发展对于语文教育的新贡献:一是她的生活化语文教学植根于学科体系;二是她的生活化语文教学立足于生命的独特性与生成性。由此,本文得出窦桂梅老师生活化语文教学经验的成功奥秘在于:她的教学是发自内心的本真教育,不搞形式主义,抛弃手段与技巧,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不凌驾于生活,只在于指导人更好地生活。第四部分,仔细研读窦桂梅老师课堂教学实录,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片段,深刻剖析其生活化语文教学的艺术,仔细揣摩其中可学习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实例着重论述窦桂梅老师生活化语文教学的迁移意义。第五部分,结合当今语文教学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从实际出发,正确定位窦桂梅老师生活化语文教学经验。
【关键词】:窦桂梅 生活化语文 教学经验 迁移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3.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一、引言10-13
  • (一)课题研究的由来10
  •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10
  •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10-11
  • (四)课题研究方法11
  • (五)文献综述11-13
  • 1.国内研究综述11-12
  • 2.国外研究综述12-13
  • 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缺失的问题分析13-15
  • (一)生命关怀程度不高13
  • (二)课堂开放程度不高13-14
  • (三)情趣营造意识不强14
  • (四)资源整合意识不强14
  • (五)体验重视程度不够14-15
  • (六)自主重视程度不够15
  • 三、窦桂梅老师生活化语文教学经验概述15-19
  • (一)窦桂梅生活化语文教学经验的基本轮廓15-17
  • 1.在超越中前进 在前进中与生活会合16-17
  • (1)语文教材生活化16
  • (2)语文课堂生活化16
  • (3)师生关系平等化16-17
  • 2.在回归中成长 在成长中对生命关照17
  • (二)窦桂梅生活化语文教学经验的思想来源和新发展17-18
  • 1.思想来源17
  • 2.新发展17-18
  • (1)生活化教学需植根于学科体系18
  • (2)生活化语文教学以“立人”为根本18
  • (三)窦桂梅生活化语文教学的成功之道18-19
  • 1.好的语言素养19
  • 2.好的语文素养19
  • 3.好的文学素养19
  • 四、窦桂梅生活化语文教学的迁移意义19-35
  • (一)迁移的涵义19-20
  • (二)迁移的范例20-28
  • 1.链接生活情景 体悟文本深意20-22
  • 2.补充生活鲜例 拓展课堂空间22-24
  • 3.增加生活情趣 激发学生兴趣24-25
  • 4.还原生活本貌 激发理性思维25-28
  • (三)迁移的意义28-35
  • 1.语文课堂要注重多重情感交流28-29
  • 2.语文教师要兼备“德”“才”“情”“识”29-31
  • 3.语文教学要扎根生活土壤31-35
  • (1)语文教学应回到母语32-33
  • (2)在阅读中经营生活33-35
  • 五、结语35-37
  • 参考文献37-38
  • 致谢38-39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慕辉萍;;教学语言要“精”装上课堂——从政治教学实例中谈教学语言的精心设计、组织和运用[J];新课程(中学);2010年11期

2 杜茂发;;结合教学实例谈如何实施英语任务型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10期

3 徐沛然;;听听强弱长短——唱游教学实例[J];中国音乐教育;1990年02期

4 张武升;;谈谈教学艺术[J];天津教育;1992年01期

5 章文;关于观察教学的议论——接过谢先刚老师的话题[J];小学自然教学;1996年06期

6 盛良红;算算 画画 说说 演演——《鲸》教学实例[J];安徽教育;2002年02期

7 陈建芳;;让学生成为会学敢问的人──从课堂教学实例谈创新素质的培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年05期

8 赵新红;;勤写“教学后记” 构筑成长台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05期

9 廖静;引导学生思考的教学实例[J];生物学通报;2002年06期

10 陈秀明;;开展“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乃斌;;浅谈对联教学[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2 胡其富;赵彦;;建构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2)[C];2013年

3 姜恩来;陈万华;;课堂生成激活教学生命力——语文课堂生成教学实例谈[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4 覃祖军;;从数学教学实例谈建构主义[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5 王春;;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教育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王杰锋;;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整体竞争意识[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7 石若明;朱凌;沈涛;;建筑规划类院校的3S技术教学设计[A];北京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年会优秀论文[C];2011年

8 石若明;朱凌;沈涛;;建筑规划类院校的3S技术教学设计——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为例[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9 巴燕芳;;循循善诱 其乐融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十中学 邓净梅;在化学教学和研究中成长[N];贵州民族报;2014年

2 许东梅 山西省大同市城区十四校;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提高教学有效性[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3 南通市启秀中学 钮善雪;思想政治课创新教学的实践与探索[N];江苏教育报;2009年

4 孝南区闵集中学 田柏青;美术教学中的评价效应[N];孝感日报;2011年

5 张菁;“形变质通”:让看似枯燥的数学变灵动[N];中国教育报;2012年

6 刘文_g 本报记者 何威;创新模式按需施训[N];吉林日报;2011年

7 河北省徐水职教中心 邢东东;如何开展合作学习[N];中国体育报;2011年

8 闫永胜;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式[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9 丹阳市特殊教育中心 夏东虎;巧设数学悬念 折射数学魅力[N];江苏教育报;2011年

10 河南省孟津县小浪底镇初级中学 卢书昌;试论思品教师课堂掌控能力的提高[N];学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思;人教版高中语文“梳理探究”板块教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曹文虎;“真语文”思想流变及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5年

3 曲元鹏;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4 潘磊;对泰汉语课堂初级词汇教学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彭望朗;浅论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焦志倩;基于词源学知识的高中词汇英语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7 沈洁;初高中数学衔接的教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李洋;基于数字故事的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9 杨烨萱;海外华语教学视角下的两岸标音工具探析[D];河南大学;2015年

10 王菁华;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符号化思想方法的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试析窦桂梅生活化语文教学经验及其迁移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45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3445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d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