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论文 >

甘孜藏区外来教师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7 17:38

  本文关键词:甘孜藏区外来教师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甘孜藏区 外来教师 文化适应


【摘要】:文化作为某一民族在自身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规约下,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而逐渐形成的思想与行为方式的集合体,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绝对变迁性、共享性、习得性、整合性。文化它的显型要素体现在人们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方面,而其隐型要素则体现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信仰或意识形态等深层结构方面。文化适应一般被分为了群体和个体层面的文化适应,群体层面的文化适应主要指的是群体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政治组织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个体层面的文化适应主要指的个体在文化接触过程中,在行为方式、价值观、态度以及认同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在多元文化时代,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在交流过程中,文化之间的碰撞在所难免,由此衍生出来的文化适应问题日趋凸显。甘孜藏区作为一个典型的藏族聚居区,当地的教育发展水平与内地其他地区总体上存在着较大差距,引进外来教师是促进该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长期生活在内地文化环境中的外来教师作为一个“异文化”人群赴甘孜藏区任教,与当地人民在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价值信仰、思维行为方式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不同。面临这种文化之间的相异性,文化适应问题对外来教师来说是一个客观存在而又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这种问题的存在对甘孜藏区引进和留住一只优秀的外来教师队伍,提高当地教育发展水平极为不利。一定的结果必定由一定的原因造成。虽然明确了外来教师文化适应问题存在的原因根源于双方在以价值观念体系为核心的文化的不同,但具体深入下去,到底有哪些原因造成了外来教师文化适应的问题,这需要对其进行整体性的探究。研究发现,造成外来教师文化适应问题的原因呈现出一个复杂多维的结构状态,主要涵盖了:文化依附与文化断裂的冲突、文化适应知识与技能的欠缺、生活与工作自然环境的突变、语言差异性的阻扰、社会情感支持系统的减弱、适应周期短与文化参与度低。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外来教师赴甘孜藏区任教,将始终处于这样一个系统之中,一个异文化的环境之中,文化适应的问题也必将长期乃至一直伴随他们左右。这种客观存在的现实促使研究者去思考是否有一些特定的措施来解决这种文化适应的问题,进而促进甘孜藏区乃至其他民族地区能留得住一批数量足够、质量过硬、结构合理的外来教师队伍,提高本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缩小与其他教育发达地区的差距?研究发现应对策略主要包括:外来教师加强文化整合与文化参与、加强对外来教师文化适应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加大对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创设心理交流沟通的渠道、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素质的教师、大力实施本土化师资培养战略。外来教师人群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任教,很有可能会面临这种由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不同所带来的文化适应方面的问题。这种问题的产生由一系列成系统的原因造成,它对外来教师在当地安心任教、民族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这需要相关研究者对此问题进行仔细深入的分析研究,探寻出一些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甘孜藏区 外来教师 文化适应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755.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绪论8-26
  • (一) 问题的提出8-11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1-21
  • (三) 相关概念界定21-22
  • (四) 研究设计22-26
  • 一、甘孜藏区外来教师文化适应存在的问题26-40
  • (一) 自然环境适应极其困难28-29
  • (二) 饮食环境适应面临较大的困境29-30
  • (三)语言环境适应压力大30-33
  • (四) 教学环境适应难度高33-36
  • (五) 人际交往环境适应较差36-38
  • (六) 心理适应问题突出38-40
  • 二、导致甘孜藏区外来教师文化“不适”的原因分析40-48
  • (一) 文化依附与文化断裂的冲突40-41
  • (二) 文化适应知识与技能的欠缺41-42
  • (三) 生活、工作环境的突变42-44
  • (四) 语言差异性的阻扰44-45
  • (五) 社会情感支持系统的减弱45-46
  • (六) 适应周期短和文化参与度低46-48
  • 三、解决甘孜藏区外来教师文化适应问题的建议48-56
  • (一) 外来教师加强文化整合与文化参与48-50
  • (二) 加强对外来教师文化适应知识与技能的培训50-51
  • (三) 加大对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51
  • (四) 创设心理交流沟通的渠道51-52
  • (五) 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素质的教师52-53
  • (六) 大力实施本土化师资培养战略53-56
  • 结语56-58
  • 参考文献58-64
  • 附录64-68
  • 后记68-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文化自觉的三重释义[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2 孙杰远;;文化的断裂与教育的使命[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年01期

3 王亚鹏,李慧;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及其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1期

4 陈为春;;论跨文化适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以近年赴泰教师的文化适应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年10期

5 严庆;;浅析内地民族班(校)师生的文化适应[J];民族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6 杨军;胡胜霞;;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均衡配置的理论构想[J];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7 滕星,苏红;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一体化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7年01期

8 刘正伟;李品;;论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17期

9 许菊;文化适应模式理论述评[J];外语教学;2000年03期

10 杨宝琰;万明钢;;文化适应:理论及测量与研究方法[J];世界民族;2010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丽娟;初任教师文化适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郭庚健;幼儿园教师新课程文化适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3 马艳;民族地区幼儿教师文化适应的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501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10501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2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