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聋童口语叙事的特征及预测因素研究
本文选题:学前聋童 切入点:健听儿童 出处:《中国特殊教育》2017年03期
【摘要】:采用叙事分析法考察学前聋童口语叙事的特征及预测因素。141名4-7岁聋童(包括57名高潜聋童)和141名3-6岁健听儿童参与测试,要求被试阅读故事书并讲述故事。研究结果发现:(1)聋童叙事的宏观结构与健听儿童水平相当;(2)聋童叙事的微观结构显著弱于健听儿童;(3)聋童在用词不当、成分残缺、无关表达和句式杂糅方面的错误显著多于健听儿童,高潜聋童在用词不当和成分残缺上的错误显著多于健听儿童;(4)年龄和接受性词汇水平得分正向预测聋童叙事的宏观结构;接受性词汇水平得分和年龄正向预测聋童叙事的微观结构,听力损失程度负向预测聋童的微观结构;听力损失程度正向预测聋童的叙事错误,父母参与程度负向预测聋童的叙事错误。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促进聋童叙事能力发展的策略。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edictive factors of oral narration in preschool deaf children were investigated by narrative analysis. 141 deaf children aged 4-7 years (including 57 high-potential deaf children) and 141 healthy children aged 3-6 years participated in the test. The subjects were asked to read the story book and tell the stor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cro structure of narrative of deaf children was similar to that of children with hearing. 2) the microstructure of narration of deaf children was significantly weaker than that of children with healthy hearing. The errors in irrelevant expression and syntactic hybridity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healthy children, and the errors of Gaoqian deaf children in improper words and incomplete composi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healthy hearing children (4) the scores of age and receptive vocabulary level positively predicted the macro structure of narrative of deaf children. The scores of receptive vocabulary level and age positively predicted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narrative of deaf children, the degree of hearing loss negatively predicted the microstructure of deaf children, and the degree of hearing loss positively predicted the narrative errors of deaf children. The negative degree of parental participation predicts the narrative errors of deaf children.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the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deaf children's narrative ability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枣庄经济学校学前教育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汉语聋童的叙事特征及其叙事能力发展的干预研究(编号:CHA130165)”资助
【分类号】:G7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鑫;王娟;;聋童叙事的研究综述:特征、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J];中国特殊教育;2016年02期
2 王娟;张积家;刘鑫;龙玉兰;李昕;;汉族聋生书面叙事发展特征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5年03期
3 周凤娟;章依文;;学龄前儿童叙事能力发展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年02期
4 王姣艳;从聋校学生的书面语谈其语言能力与教育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雪飞;中高年级聋生书面叙事语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海霞;郭成;;延安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7年05期
2 刘寒静;严敏;;武警官兵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外显自尊的关系研究[J];武警医学;2017年04期
3 雷雳;王雁;;特教教师职业适应现状及与心理弹性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S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17年03期
4 陈立;杨鹃;;职业认同与特殊教育教师离职倾向、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7年02期
5 米括;房永霞;;培智学校包班制教学的利弊分析与对策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6 欧阳叶;;心理学视野下高职特教教师教学自信缺失初探[J];教师教育论坛;2017年01期
7 傅俏俏;叶宝娟;;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06期
8 解滨羽;;积极心理学对特殊教育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西部素质教育;2016年20期
9 孔巧丽;;工作特征对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6年03期
10 杨红;;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孙可敬;我国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2 徐华春;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唐点权;青少年文明心理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毕重增;自信人格理论的建构[D];西南大学;2006年
5 陈永进;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目标定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 翟群;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萌;幼儿园新任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现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周涛;农村中学初任语文教师职业适应困难及其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丰建芳;新教师角色适应个案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郑丽玲;中小学新任体育教师职业适应性的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5 任佳;初中英语新教师教学适应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4年
6 黄卫卫;中小学美术特岗教师的教职适应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延边大学;2014年
7 王静;幼儿园新教师职业适应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8 张梦;中学新教师职业适应叙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王懿卓;关于首届音乐公费师范生职业适应性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10 杨洁;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启华;孙常青;;安徽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12年04期
2 韩铖;;关于高等学校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探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10期
3 张继成;王志华;;校本培训: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之快车道[J];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丁兴;;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身心健康现状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年21期
5 刘在花;;社会支持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承诺之间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02期
6 田寅生;方俊明;;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继续教育需求情况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01期
7 刘在花;;社会支持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枯竭与职业承诺之间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0年05期
8 陈莉;;工作要求、控制源与医学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年03期
9 王玲凤;;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应对方式及职业倦怠[J];中国特殊教育;2010年01期
10 陈玲;傅纳;王瑞;;工作资源对特殊教育教师工作投入的预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0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元;美国特殊教育相关服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开勇;特教学生与普教学生反映学校实施安全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冉红;中学生学业拖延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大学;2010年
4 秦枫;建国以来我国残疾人教育保障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隋文婧;特殊教育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英娥;幼儿教师胜任力模型及胜任力现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杨涛杰;保险行业营销员胜任特征模型构建[D];河南大学;2007年
8 朱晓颖;幼儿教师胜任力问卷的编制及初步运用[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吴秀伟;促进新手教师成长的管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陈洪;胜任特征模型在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建新,方俊明;聋童与听力正常儿童汉字形音义加工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06期
2 丁山燕;;聋童主体潜能的开发策略[J];现代特殊教育;2003年04期
3 冯金宝,周志英,刘英丽,水仁德;聋童的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2期
4 张云翼;;浅论聋童良好性格的形成[J];成功(教育);2007年10期
5 高丽君;陶德清;;聋童智力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11期
6 黄卫红;;美工教学在完善聋童个性中的作用研究[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年09期
7 陈凤芸;;试论聋童汉语述宾结构的习得特征[J];中国特殊教育;2008年01期
8 谭千保;蔡蓉;;聋童与听力正常儿童的情绪理解及其比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03期
9 刘少敏;;创设聋童快乐学说话的环境[J];现代特殊教育;2010年02期
10 雪湘明;;聋童与健听儿童学语与学文特点的比较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0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勤;;浅谈聋童听力语言训练[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嗓音言语听力医学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黄金莲;;浅谈聋童口语训练的方法[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嗓音言语听力医学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惠英;;一项为聋童回归主流社会的铺路工程[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杨建军;;聋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实践[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5 郝坚;苏彦捷;;从视觉观点采择能力看听力正常家庭聋童的心理理论发展[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杨建军;;聋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实践[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7 卢金华;;语言训练的几点做法[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8 简栋梁;;为聋儿回归主流铺路[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袁`,
本文编号:16884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1688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