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与“亲生的”:隐形家庭内虐童的话语分析与应对
发布时间:2021-03-27 12:28
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试图厘清虐童这一议题在中国情境下的社会文化解释,凸显家庭内虐童以及育儿模式对当下中国儿童保护的现实意义。虽然家庭外虐童事件激发了社会对于虐童的认知度,"熊孩子"与"亲生的"这些社会心理文化符号,反映了传统中国社会对于体罚和严厉管教作为教养模式的社会心理基础,从而造成了隐形的家庭内虐童。儿童保护应该从中国的实际情境出发,给予施暴型父母必要的心理健康支持,改变严厉的或者是不闻不问的育儿模式,建立安全的亲子关系,减少孩子的问题行为,阻断虐童的家庭代际传递,倡导儿童免于遭受任何形式的暴力和虐待的权利。
【文章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41(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完美受害者”与“熊孩子”
三、“亲生的”:受虐者与施虐者的本土情境
四、“育儿之道”与虐童的代际传递
五、结语:中国语境下的虐童识别与应对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目睹婚姻暴力和儿童虐待对大学生内外化问题的影响:依恋的中介作用[J]. 向小平,张瑞平.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2]虐童事件频发与儿童保护[J]. 李玫瑾.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8(02)
[3]全景视角下的儿童受害研究——基于2009~2010年武汉市抽样调查的讨论[J]. 刘婷婷,陈高凌.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3)
[4]中西方中西方“儿童虐待”认识差异的逻辑根源[J]. 乔东平,谢倩雯. 江苏社会科学. 2015(01)
[5]中国儿童保护制度建设论纲[J]. 程福财. 当代青年研究. 2014(05)
[6]论家庭伦理道德特点及其在道德建设中的地位[J]. 黄庆印.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S1)
[7]儿童虐待研究概述[J]. 孟庆跃,刘兴柱. 中国社会医学. 1994(01)
本文编号:3103514
【文章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41(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完美受害者”与“熊孩子”
三、“亲生的”:受虐者与施虐者的本土情境
四、“育儿之道”与虐童的代际传递
五、结语:中国语境下的虐童识别与应对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目睹婚姻暴力和儿童虐待对大学生内外化问题的影响:依恋的中介作用[J]. 向小平,张瑞平.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2]虐童事件频发与儿童保护[J]. 李玫瑾.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8(02)
[3]全景视角下的儿童受害研究——基于2009~2010年武汉市抽样调查的讨论[J]. 刘婷婷,陈高凌.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3)
[4]中西方中西方“儿童虐待”认识差异的逻辑根源[J]. 乔东平,谢倩雯. 江苏社会科学. 2015(01)
[5]中国儿童保护制度建设论纲[J]. 程福财. 当代青年研究. 2014(05)
[6]论家庭伦理道德特点及其在道德建设中的地位[J]. 黄庆印.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S1)
[7]儿童虐待研究概述[J]. 孟庆跃,刘兴柱. 中国社会医学. 1994(01)
本文编号:31035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3103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