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论文 >

先秦民族教育交流活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6 18:09

  本文关键词:先秦民族教育交流活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先秦 民族 少数民族 教育 教育交流


【摘要】:中华大地自古民族众多,民族问题历来颇受研究者的关注。近年来,随着民族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教育史学领域开始有学者关注少数民族教育史学的研究。中华民族的有史研究以先秦时期的民族发展状况为开端,因此,研究少数民族的教育历史也不能回避先秦这一时期。 本文研究以传世先秦文献和近几十年来陆续出土的考古资料为依据,借鉴学界学者多年来对于先秦时期少数民族的研究成果,再参考民族、文化和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立足于教育活动史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思想,以先秦时期四方少数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这一时期少数民族与中原华夏民族的教育交流活动进行探究和分析。展示先秦民族之间教育交流活动的整体状况,并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相关问题着手,思考和分析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缔造、民族文化多样性等问题。 除绪论外,正文主要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论文研究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讨论。这是本文必须要做的一个梳理和说明,因为关于民族和教育的概念,置于先秦时期的背景和语境下,可谓言人人殊,莫衷一是。因此,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将对有关民族、教育、教育活动等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理论和教育活动史相关理论作出界定和分析; 第二部分是先秦时期的民族及其教育状况的考察。主要选取先秦时期居于中原四方的东夷民族、百越民族、西羌民族、北狄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这四个民族的发展及其整体教育状况进行考察分析,以求对先秦时期四方的民族和教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第三部分研究做铺垫。 第三部分是先秦时期少数民族族际教育交流活动的展析。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部分,本文认为先秦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往来促进了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主要就是由于在交流过程中对于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学习和吸收,这也应该是少数民族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从教育交流的形式和手段、内容、结果等三大方面展示少数民族教育交流活动的整体状况。 第四部分为本文的结尾部分,主要围绕少数民族与华夏民族教育交流活动做出的相关结论和思考。主要对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文化教育观念等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先秦 民族 少数民族 教育 教育交流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759.2;K2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5
  • (一) 研究的缘起7-9
  • 1. 个人的学习背景及思考7-8
  • 2. 本选题研究有其价值与意义8-9
  • (二) 本选题的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9-13
  • 1. 研究综述9-13
  • 2. 本文研究思路13
  • 3. 研究方法13
  • (三) 本文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13-15
  • 1. 拟突破的难点13-14
  • 2. 论文的创新之处14-15
  • 一、 论文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15-22
  • (一) 有关“民族”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讨论15-20
  • 1. 关于“民族”概念的界定15-17
  • 2. 本文所论之“先秦民族”17-18
  • 3.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18-20
  • (二) “教育”及“教育(交流)活动”概说20-21
  • 1. 本文“教育”概念的界定20
  • 2. 关于本文所言之教育交流活动20-21
  • (三) 关于“教育活动史”及其相关理论的说明21-22
  • 二、 先秦中华大地的民族及其教育发展状况22-39
  • (一) 东方民族及其教育概述23-26
  • 1. 东方民族—东夷23-24
  • 2. 东夷民族教育状况考察24-26
  • (二) 南方民族及其教育概述26-32
  • 1. 南方民族—百越26-28
  • 2. 百越民族教育状况考察28-32
  • (三) 西方民族及其教育概述32-36
  • 1. 西方民族—西羌32-34
  • 2. 西羌教育状况考察34-36
  • (四) 北方民族及其教育概述36-39
  • 1. 北方民族—北狄36-37
  • 2. 北狄民族教育状况考察37-39
  • 三、 族际教育交流活动展析39-60
  • (一) 先秦时期民族教育交流活动概说39-40
  • (二) 教育交流的形式40-45
  • 1. 战争40-42
  • 2. 婚姻联盟42-43
  • 3. 朝贡43-44
  • 4. 族际经贸往来44-45
  • (三) 教育交流的内容45-53
  • 1. 先秦少数民族吸收学习华夏文明45-51
  • 2. 先秦时期华夏民族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51-53
  • (四) 教育交流的结果和影响53-60
  • 1. 先秦少数民族的“华化”——以东夷民族为范例分析54-57
  • 2. 促进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与进步57-58
  • 3. 民族文化的交融58-60
  • 四、 结语及思考60-66
  • (一) 先秦民族教育特征的总结60-61
  • 1. 教育并非专门的社会活动61
  • 2. 教育内容61
  • 3. 全民性质61
  • 4. 教育方式61
  • (二) 对相关民族与民族文化问题的思考61-64
  • 1. “中华民族”的正确认识61-62
  • 2. 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二元结构特征62
  • 3. 关于少数民族“华化”问题的思考62-64
  • (三) 对先秦族际教育交流活动的其他思考64-66
  • 参考文献66-72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72-73
  • 致谢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祥林;;禹羌文化·族群意识·遗产资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马建军,杨明;从考古资料看古代戎族的社会发展状况[J];西北史地;1995年02期

3 徐杰舜;先秦民族互动过程论——中国民族团结历史轨迹研究之一[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段丽波;龚卿;;中国西南氐羌民族溯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蒙默;试论古代巴、蜀民族及其与西南民族的关系[J];贵州民族研究;1983年04期

6 侯绍庄;论“四夷”称谓的变化[J];贵州民族研究;1995年03期

7 陈国生,李廷勇;论《穆天子传》所记的先秦民族地理学文献价值[J];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02期

8 何光岳;;濮族的来源和迁徙——兼论楚并濮地[J];贵州社会科学;1984年03期

9 陈天俊;;《山海经》与先秦时期的南方民族[J];贵州社会科学;1984年04期

10 李家祥;先秦文学中的民族文学刍议[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曾文芳;先秦民族思想与民族政策[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娟;先秦东夷部族神话传说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邓俊生;秦国与西戎民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沈琳;秦国与戎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冯秀环;试论战国中山国的军事制度[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杨me新;春秋时期诸夏与戎狄关系[D];四川大学;2006年

6 郑希;《诗经》与民族交往[D];西藏民族学院;2008年

7 甄鹏圣;战国时期中山国商业经济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伟;论《诗经》所反映的夷夏观念[D];内蒙古大学;2010年

9 罗小红;中国上古部落文化的构拟[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10 刘莎;巴神话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498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5498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1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