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旧金山华人中文学校教育的历史变迁
本文关键词:二战前旧金山华人中文学校教育的历史变迁
【摘要】:二战前美国华人中文学校教育是近代华人国际移民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了第一代华人移民父母希望他们子女学习并延续中国传统文化所做出的努力。从本质上来讲,它是华侨教育,属于中国教育的一部分。二战前的旧金山唐人街作为美国第一大华埠,其华人教育发展的历史也最具代表性。二战前,在中国政府政治推动和美国社会排华歧视的双重影响下,中文学校在美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它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维系了华人的民族感情。但是,即使在中文学校比较兴盛的旧金山,中文学校也只能作为公立学校的补充,因发展中受到诸多桎梏,进而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中南民族大学;
【关键词】: 旧金山 美国华人 中文学校 文化认同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学青年课题“二战前美国华人学校教育的双重文化认同研究”(COA130205)
【分类号】:G749.712
【正文快照】: 二战前的旧金山唐人街作为美国第一大华埠,其华人教育发展的历史也最具代表性。受1848年淘金热影响,华南民众开始移民美国,他们几乎都是从旧金山登陆,然后分散到北美大陆各地,因而旧金山也被视为跨越新旧世界的大门。二战以前旧金山一直是美国最大、最重要的华人聚集区。无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苍柏;战前美国华侨教育初探[J];八桂侨史;1994年01期
2 ;传承中华传统:在美国大陆和夏威夷的中文学校[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04期
3 别必亮,田正平;近代华侨教育的历史考察[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4 李永;顾晓莉;;家庭教育·中文学校·文化认同——二战前美国华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嘉郁;浅谈文化实践活动在华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八桂侨刊;2003年04期
2 张赛群;;近代海外侨教视导制度探析[J];八桂侨刊;2010年01期
3 周聿峨,张树利;美国大陆系中文学校的现状与前景[J];东南亚纵横;2004年12期
4 张瑾;;美国主流学校中的中文教育——历史与展望[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S1期
5 李永;;试论二战前旧金山华人教育的历史特点[J];东疆学刊;2012年03期
6 李燕;;用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年11期
7 李嘉郁;论华文教育的定位及其发展趋势[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年04期
8 梁茂春;;越南华裔在美国的生存与适应[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年01期
9 李永;顾晓莉;;家庭教育·中文学校·文化认同——二战前美国华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10 叶静;;海外华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小用;晚清华侨政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贺金林;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教育复员研究[D];中山大学;2007年
3 陈迎雪;隔离、融合与多元——美国华人教育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4 吴明罡;近代南洋华侨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吴莹;异域与本土:近代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百年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洪云;南洋华侨教育研究(1927-1949)[D];河南大学;2011年
2 田福生;端方侨政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3 武在争;从排斥、隔离到融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树利;战后美国华文教育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5 黄维娅;香港电影清洁运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周雅娟;海外周末制华语教材於文化及语言部分探讨[D];暨南大学;2010年
7 王宁宁;抗战时期的华侨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秦曼;张荫桓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吕晓娜;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美国华人社区变迁的原因[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10 蔡杰;《少年世界》的社会调查述论[D];湘潭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苍柏;战前美国华侨教育初探[J];八桂侨史;1994年01期
2 ;传承中华传统:在美国大陆和夏威夷的中文学校[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04期
3 市川信爱;翁其银;;南洋华侨教育的嬗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洪梅,高伟浓;关于当前美国华人餐馆业处境的思考[J];中国发展;2005年01期
2 陈迎雪;;“模范族裔”的困惑——当代美国华人青少年处境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万晓宏;;当代美国华人精英参政模型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赵静;;美国华人单身者达27万[J];出国与就业;2007年06期
5 蒋建平;;感受美国华人的“望子成龙”[J];世界教育信息;2009年02期
6 郑凯文;;美国华人社会变迁阶段及其分析[J];才智;2010年17期
7 李其荣;姚照丰;;美国华人新移民第二代及其身份认同[J];世界民族;2012年01期
8 陈奕平;朱磊;;美国华人的多元认同及中国民众的反应——以骆家辉为例的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10期
9 张巧琳;;美国华人的历史与现状[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87年04期
10 杨碧芳;刘汉标;;80年代的美国华人妇女[J];民族译丛;198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姜义华;;论文化的摩擦、适应与再创造——美国华人文化变迁试析[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2 庄国土;;论中国海外新移民:以近30年福州移民为例[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心;美国华人创业者协会成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2 媒体人士 赵海建;改变处境,美国华人须争取权利[N];广州日报;2010年
3 本报驻美国记者 马小宁;美国华人生存状态发生巨大变化[N];人民日报;2011年
4 王丕屹;美国华人频遭暴力警示什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5 本报记者 王丕屹;美国华人呈现两极分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6 王丕屹;美国华人呈两极发展[N];团结报;2012年
7 陈楚荣;美国华人博士团与珠海签署加强交流合作备忘录[N];广东科技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王丕屹;美国移民改革受华人关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9 本报记者 张琨;林书成会见美国华人工商业联合会主席林建新一行[N];绵阳日报;2013年
10 主持人 叶飞 (本报记者);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华人新形象之树立[N];中国文化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万晓宏;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1965至2004年)[D];暨南大学;2005年
2 陈迎雪;隔离、融合与多元——美国华人教育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3 邹涛;美国华人商文学:跨文明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盖建平;早期美国华人文学研究:历史经验的重勘与当代意义的呈现[D];复旦大学;2010年
5 高小刚;北美华人写作中的故国想象[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忠允;美国华人参政制约因素分析(1965-2008)[D];暨南大学;2010年
2 崔智馨;华人、韩裔在美国的政治地位及对中美、韩美关系之影响[D];复旦大学;2009年
3 李秀红;当代美国华人就业问题分析:1965—1990年[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传明;冲突、调适与融合:美国华人认同变迁(1849—1979)[D];暨南大学;2006年
5 邢洁;当代美国华人职业模式及其同化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6 杨艳;美国华人参政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莹;二战后美国华人跨国家庭的发展和演变[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学军;融合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明杰;1990-2000年美国华人参政状况研究[D];外交学院;2006年
10 李瑞玲;试析战后美国华人社会经济地位的演变[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726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972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