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本文关键词:隐喻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饮食文化词语,并且大多都存在隐喻转义的情况,其意义丰富且难懂,是中高级阶段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文章选取了《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含有隐喻转义的饮食文化的66个词语作为研究对象,文章从食材、饮食动作、烹饪方法、食味、餐具器皿等角度对饮食文化词语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文章对云南大学留学生针对饮食隐喻的学习倾向和了解度进行了问卷调查,考察留学生对饮食隐喻的运用和掌握程度。发现学生对于含有隐喻性的饮食文化词语认知敏感度不高,还未形成一种用隐喻性思维和意识认知事物的能力。因此,在进行与汉文化有关的饮食隐喻词汇的学习时,应该着力加强在学习过程中文化意识的融入。在此基础上,文章又以HSK大纲中的饮食味觉词为例对留学生隐喻理论用于汉语词汇教学进行具体的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发现采取隐喻理论的方法对于在教授含有隐喻文化词语的方面具有积极促进的帮助作用。针对中高级水平留学生在学习一些社会文化因素较高的隐喻内容词汇的特点,文章从对外汉语教师的角度提出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激活隐喻认知意识、建立概念域之间的联系、了解隐喻词汇的多义关系、重视隐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对比、结合语境,建构隐喻辨认运用能力。
【关键词】:HSK饮食词汇 隐喻转义 教学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9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8
- 一、研究目的8-9
- 二、研究意义9-10
- (一) 理论意义9
- (二) 实践意义9-10
-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理论基础10-12
- (一) 研究思路10
- (二) 研究方法10-11
- (三) 研究理论基础11-12
- 四、研究现状12-18
- (一) 关于饮食文化类词汇的研究13-14
- (二) 关于隐喻认知方面的研究14-15
- (三) 关于隐喻与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15-18
-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界定18-22
- 第一节 文化词语与饮食文化词语的界定18-20
- 一、文化词语的界定18-19
- 二、饮食文化词语的界定19-20
- 第二节 汉语文化词语学习的重要性20-22
- 第二章 HSK词汇大纲中的饮食文化词语考查22-33
- 第一节 饮食文化词语的选词范围和依据22-23
- 第二节 HSK中饮食文化词的收录情况23-24
- 一、文化词语的分类23-24
- 二、饮食文化词语的分类24
- 第三节 HSK中饮食文化词语的隐喻认知意义24-33
- 第三章 饮食文化词产生隐喻转义的原因33-39
- 第一节 隐喻认知使饮食文化词语发生转义33-35
- 一、莱考夫的“概念隐喻”33-34
- 二、饮食隐喻的产生机制34-35
- 第二节 饮食文化词语成为“源认知域”的必然性35-36
- 第三节 汉民族的意象思维使饮食文化词语发生隐喻转义36-39
- 第四章 隐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39-48
- 第一节 运用隐喻进行汉语词汇教学的可行性分析39-43
- 一、调查目的与调查问卷39-40
- 二、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40
- 三、调查统计40-42
- 四、调查结论与启示42-43
- 第二节 隐喻理论用于汉语词汇教学的实验分析——以汉语饮食味觉词为例43-48
- 一、实验目的43
- 二、实验对象43
- 三、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43-44
- 四、实验过程44-46
- 五、实验结果46-48
- 第五章 隐喻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原则及策略48-57
- 第一节 运用隐喻理论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则48-51
- 一、针对性原则49-50
- 二、趣味性原则50-51
- 第二节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饮食隐喻词汇的教学策略51-57
- 一、激活隐喻认知意识51
- 二、建立概念域之间的联系51-52
- 三、了解隐喻词汇的多义关系52-53
- 四、教学中重视隐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53-54
- 五、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对比54-55
- 六、结合语境,建构隐喻辨认、运用能力55-57
- 结语57-58
- 附录一58-60
- 附录二60-62
- 附录三62-64
- 附录四64-66
- 参考文献66-68
- 致谢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霞;郭金秀;;认知领域的隐喻理论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07期
2 赵毅,花勇;亚里斯多德的隐喻理论[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3 李福印;介绍《当代隐喻理论:从汉语的视角谈起》[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3期
4 倪传斌;从说话者和听话者互动角度评塞尔的隐喻理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9期
5 蔡龙权;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6 姚敏;隐喻理论的认知本质与理解[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王丹丹;;从认知功能谈隐喻理论的类型与本质[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李剑霞;杨彩玉;陈娟;;试论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9 何爱晶;;隐喻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10 陈玉华;;隐喻理论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科技资讯;2010年3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道明;;当代隐喻理论研究若干问题探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毛帅梅;;语法隐喻与认知隐喻:两种隐喻理论的比较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齐振海;晋小涵;;再论“心”词语的认知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吴文辉;;隐喻的关联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孙雨圻;张积家;陈穗清;;聋人的时间水平方向隐喻的跨通道特性[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刘先宽;孙若红;;网络交流语的隐喻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瑞洋;《字面意义的疆域》隐喻理论的发展与汉语隐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寇睿棋;隐喻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D];云南大学;2016年
3 张彩丽;隐喻理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新疆大学;2010年
4 周海娟;塞尔隐喻理论探析[D];西南大学;2008年
5 朱娟娟;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6 颜卡跃;隐喻探微[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国静嘉;意象图示和隐喻理论在介词教学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其己;基于隐喻理论的初中英语介词教学研究[D];广州大学;2012年
9 高蕾;文学隐喻的认知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相龙烽;西方隐喻范畴的美学内涵[D];黑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527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052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