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颜色词惯用语隐喻认知对比分析——以“红色”为例
本文关键词:英汉颜色词惯用语隐喻认知对比分析——以“红色”为例
【摘要】:颜色词惯用语教学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因为颜色词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语义,而惯用语的意义也非字面意义,所以师生们普遍认为对颜色词惯用语的理解、记忆及应用都存在困难。本文以"红色"为例,结合文化因素,对汉语和英语中含"红"字的惯用语进行语义对比分析。
【作者单位】: 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关键词】: 颜色词惯用语 红色 隐喻意义
【分类号】:H315;H15
【正文快照】: 一、引言在汉语口语中,“穿小鞋”“敲竹杠”“满堂红”这些词语我们经常使用,学界一般将其称为惯用语。《辞海》中“惯用语”的释义为:汉语熟语的一种,惯常作为完整的意义单位来运用的固定词组。其整体意义不是各组成分个体意义的相加,而常常是由它的比喻义所造成的一种修辞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家旭,秦蕾;汉语基本颜色的范畴化及隐喻化认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吉海虹;浅析《红楼梦》中回目的英译[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2 张红艳;试评《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3 陈锵明;跨文化交际中的服饰词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4 许晓莉;英、汉委婉语[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荆莉;;探析汉语缩略语的简缩理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潘乐;吴澜;;英汉植物词文化联想意义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7 张慧莲;;中国菜名里的文化微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8 刘晖;简析中阿颜色词的文化内涵[J];阿拉伯世界;2003年03期
9 许先文;英汉数词文化意义论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10 安俊丽;黄色彩对汉语词汇的文化影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孟繁杰;;试析惯用语的典型性与非典型性[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孙芳琴;;中西修辞语用中的饮食文化探析[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周轶;;普通话儿化音的测试和培训对策[A];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许娜;;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颜色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阮氏玉华;越南语佛教词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蔡心交;越汉成语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阮氏丽娟;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黄雪霞;新加坡华语词汇五十年发展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海淑英;吉尔吉斯语中的俄语借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吴玉凤(Nareerat Watthanawelu);明清华南竹枝词民俗文化词语与熟语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阮氏玉华;越南语佛教词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王萍;英汉短语结构受限搭配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诗言;成语颜色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燕芳;《儿女英雄传》亲属称谓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梁菊;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委婉语动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梅菁;跨文化视角下汉法动物词汇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5 孙花萍;对外汉语教学的惯用语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李洪孝;当代大学生母语水平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林晓芝;中国饮食文化英译的文化移植策略[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8 熊晓华;汉语谚语的英语翻译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林桦;汉英基本色彩词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对外汉语教学对策[D];暨南大学;2010年
10 杨红艳;天门地区辈分称谓语的话语权力[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蕾;;中英文颜色隐喻对比[J];科技信息;2008年33期
2 白海瑜;底层结构与上层结构对隐喻意义取象的影响[J];榆林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陈明惠;;隐喻意义的创造性——从语境动态顺应角度分析隐喻意义的推断[J];考试周刊;2007年03期
4 覃胜勇;;隐喻与文化——以汉语婚姻和思维隐喻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5 赵芬;梅丽兰;;从合成空间理论看情感隐喻的认知[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1期
6 任彦;;以“吃”为动作的隐喻类型分析[J];语文学刊;2008年09期
7 娄伟;;隐喻与关联[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14期
8 阎莉;康中和;;隐喻发生的机制[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年05期
9 布沙热木·玉素音;;汉维语有关“手”隐喻的表达差异[J];成才之路;2008年32期
10 梁萍;;汉英时间隐喻的对比研究[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董双平;;Metaphorical Analysis of Cultural Images of Animal and Plant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郭英珍;;隐喻的语用文化对比与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申淼;李福印;;Prince Died,What about Snow White——Metaphorical Analysi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王俊;;简论空间概念隐喻[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汪云;崔娟娟;;认知隐喻及其判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7 黄洁;;空间隐喻的本质特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刘扬锦;;语言的共性研究——英汉语“上”、“下”方位隐喻所反映的语言共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王文斌;;同隐喻性·异隐喻性·主体性·主体间性·隐喻间性·主体自洽——对隐喻认知构建与解读的思考[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亮;空间词汇系统的认知语义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2 王小潞;汉语隐喻认知的神经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作功;语义级差[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苏畅;汉语名词性隐喻的计算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杰;戴维森的隐喻意义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周兰;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在隐喻分析中的应用[D];暨南大学;2009年
3 赵娜;从认知学角度看俄汉语空间环境词汇的隐喻意义[D];内蒙古大学;2011年
4 李兆丰;影视广告中的隐喻[D];郑州大学;2008年
5 黄霞;论汉民族文化对汉语色彩词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04年
6 韩俊平;论隐喻的识别[D];郑州大学;2004年
7 孔莹;动物词汇的隐喻意义构建[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徐小婷;现代汉语“花”词族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向秀珍;关联复合模式下的隐喻意义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常楠;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现象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665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066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