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复合趋向动词教学设计
本文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中复合趋向动词教学设计
【摘要】:趋向动词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也很高,在学习了单纯趋向动词的基础上,本文通过综合法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复合趋向动词的读音、词义和一些简单的运用。达到在考试中,能够完成基础练习;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进行简单的交际的目标。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关键词】: 单纯趋向动词 复合趋向动词 构词法
【分类号】:H195
【正文快照】: 1教学内容分析1.1学习内容分析了解并掌握复合趋向动词的读音、词义、实际用法,判断复合趋向动词是否使用正确,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能够造简单的句子,在日常交际中进行使用。1.2教学重点分析切实加强复合趋向动词基本意义的理解掌握,要生动、具体、形象、充分的利用图片、实际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瑾钰;;试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语法教学[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王依尔;;对日汉语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3 赵艳梅;;留学生“都”与“净”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6期
4 王立路;;从“常常”,“往往”谈对外汉语近义副词辨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13期
5 王笑艳;;留学生使用“关于”一词的偏误分析[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田源;王宇波;;听力课中数字听记难点及数字听记三步骤[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党聆嘉;;对外汉语教学“零起点”课堂若干问题之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8期
8 岳秀文;肖婷华;;“不”和“没有”的对外汉语教学探析[J];传播与版权;2013年07期
9 石霖;;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量词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年10期
10 李闻梅;温荣姹;康莉;;我国中学英语教师汉语素养标准之探讨[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海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定位与“管用、精当、易学”——以东南亚华裔留学生“了”教学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周静;;从三结合角度看对外汉语句式教学——以“被”字句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王飞华;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周新玲;词语搭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刘立成;现代汉语限定性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王凤兰;现代汉语目的范畴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6 刘吉艳;汉语新词语词群现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吴长安;“还”和“更”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Thea Sairine Wong(张赛英);印尼学生习得汉语“有”和“在”的偏误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9 高宁;现代汉语程度副词与否定副词共现的认知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伟剑;疑问代词“怎么”“怎样”“怎么样”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路;中级水平韩国学生汉语能愿动词习得顺序考察[D];吉林大学;2011年
4 朱晓琳;低限定类范围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丛众;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下的—“反而”及其相关句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晏静;现代汉语强调的表现[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晓睿;留学生“能”和“会”的习得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彦泽;外国留学生重复义副词“再、还、也、又”的偏误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9 罗艺潇;《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同素双音名词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10 杨忍;现代汉语短时类副词个案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颖;;几个典型趋向动词的语义特征与结构关系分析[J];语文知识;2010年02期
2 闫丽霞;;“带”及所在句结构分析[J];飞天;2010年24期
3 买买提江·塔西土米尔;“起来”一词的译文商榷[J];语言与翻译;1993年02期
4 刘培玉;刘俊超;;“向+NP+VP”和“VP+向+NP”[J];怀化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5 胡秋军;;“V+出+O”结构中“出”的隐现分析[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6 邵和平;;山东单县话二价交互动词“上来”与“上不来”[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09期
7 吴福祥;;汉语方言里与趋向动词相关的几种语法化模式[J];方言;2010年02期
8 林涛;;“我拿来了”歧义结构的多元探讨[J];文学教育(上);2010年08期
9 王德;;趋向动词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2006年09期
10 吕晓军;;汉语趋向动词“起来”的多义性认知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习之;;现代汉语中还有“动词+将+趋向动词”格式[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刘小川;;动趋结构对现代汉语位移句句型生成的制约[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罗建邦;;从三个平面看“V有”和“V了”之差异[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赵明慧;;也谈“复合动趋式+宾语”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姚婷;;趋向词“起来”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芳;;“上去”的虚化进程及其成因[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7 吴启禄;;布依语部分常用动词的虚化用法[A];布依学研究(之五)——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8 吕晓玲;;南安话的“遘”字补语[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张虹;;谈“V来V去”[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林山森;;《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指瑕[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武叶巧;重音对歧义的分化作用[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宇枫;近代汉语复合趋向动词句法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2 黄月华;汉语趋向动词的多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一涛;山西文水方言的趋向动词及其语法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媛;现代汉语单音节动作动词的方向性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5 阮氏青兰(Nguyen Thi Thanh Lan);汉—越语空间位移范畴的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贾红霞;普通话儿童空间范畴表达发展的个案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8 刘甜;汉语空间极性词组配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韩春兰;英汉运动事件语义编码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刘芳;几组趋向动词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爱凤;趋向动词“来”“去”的分析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赖明辉;鸠摩罗什译经中的趋向动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王琦;汉语趋向动词用作方向词现象初探[D];北京大学;2011年
4 梁琳琳;复合趋向动词中反向词的不对称现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樊苏乐;壮泰趋向动词对比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6 陈明明;日本留学生汉语趋向动词习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鑫平;《金瓶梅》趋向动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贺;关于趋向动词“来/去”的立足点问题[D];吉林大学;2012年
9 刘璐;留学生学习汉语趋向动词的偏误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10 艾沙沙;复合趋向动词句法、语义的不对称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697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069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