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羡余”修辞功用论——羡余属性论析

发布时间:2018-01-20 10:44

  本文关键词: 羡余 属性 修辞功用 出处:《求索》2005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语言是一种传媒形式,“羡余”是一种语形相对于语义有所剩余的语言现象。对于羡余的属性,还未曾有过专门研究。各种观点,似乎使羡余的属性扑朔迷离。羡余属性的定位,对广告的制作、计算机信息处理、对外汉语教学、辞书编纂、言语交际都有很大作用。故本文就此论题进行探讨,试对羡余属性有个正确认识;提出了“羡余修辞功能论”的观点,即羡余的根本属性,并注意到修辞功用的文化性。这在语言学界的理论和实践探讨上,无疑有重要作用。
[Abstract]:Language is a kind of media form, "envy Yu" is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which has surplus relative to semantics. There has not been any special research on the attribute of envy. It seems that the attributes of envious Yu are confusing. The orientation of envious attributes, the production of advertisements, the processing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the compilation of dictionaries. Therefo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is topic and tries to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attribute of env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viewpoint of "envious rhetorical function", that is, the fundamental attribute of envious Yu, and pays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nature of rhetorical function, which undoubted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discussion in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分类号】:H15;
【正文快照】: 引言“羡余”是指语言形式超过了索绪尔“线条性”理论的一种语形相对于语义有所剩余的语言现象①,即语义内涵涵盖或基本涵盖另一部分的现象。语义内涵涵盖或基本涵盖另一部分的成分,是本用部分;语义内涵被另一部分涵盖或基本涵盖的成分,是羡余部分,如“凯旋归来”和“进一步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杨明义;汉语连谓结构中的羡余现象初探[J];汉语学习;1998年04期

2 李绍群;修饰语的羡余表义[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施春宏;语义叠架原因论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俊勋;从高诱注看东汉北方代词系统的调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2 裴文;语言流变过程状态的时空观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李慧敏;江淮官话的归属与特征研究概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刘光明;《颜氏家训》的被动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刘风华;阿汉语法差异的多维研究[J];阿拉伯世界;2003年02期

6 方小中;定中结构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于屏方;杜家利;;汉英动物词位派生义项的系统对比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李云龙,王玉兰;词义演变原因刍探[J];保定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9 陈保亚;;从语言接触看历史比较语言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力量;肖应平;;“得”的语法化动因和机制[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玲真;;从《朗文多功能分类词典》看语义场理论在分类词典编撰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周轶;;普通话儿化音的测试和培训对策[A];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蒋仁萍;;古代汉语代词“之”的回指用法与语序的互动[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应学凤;;右文说与语音象似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吴万和;;从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现象看《列子》是托古伪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应云;谭见初;;汉语韵文英译方法论[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荣光启;;句法转换:从古典诗到白话诗[A];中国新诗一百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希夏姆;;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翻译课问题[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9 朱其智;;“由”字句的语篇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10 赵爱武;;《诗经》“有+S”式考辨[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善生;话语指及其篇章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曹廷玉;赣方言特征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3 江荻;论汉藏语言演化的历史音变模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谢建猷;广西平话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6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7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8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卢小群;湘南土话代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君峰;现代汉语派生构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莉芳;山西晋语形容词重叠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解海江;汉语方言义位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黄瓒辉;时间副词“总”和“一直”的语义、句法、语用分析[D];暨南大学;2001年

5 田义贵;川渝方言影视剧发展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章黎平;《广韵》止摄字在胶辽官话中的演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于峻嵘;《荀子》句式考察[D];安徽大学;2001年

8 戴红亮;“女”部字语义与文化内涵透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唐国卿;英汉语义对比浅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李轶;词义变异的认知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石毓智;对“差点儿”类羡余否定句式的分化[J];汉语学习;1993年04期

2 杨明义;汉语连谓结构中的羡余现象初探[J];汉语学习;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繁杰;李如龙;;量词“片”的语法化[J];语言研究;2011年03期

2 罗姝;;现代汉语状中结构羡余现象的认知解释[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潘先军;;汉语词汇羡余与句法羡余的相似性分析[J];汉字文化;2011年04期

4 吕红梅;;量词“个”与“位”的用法对比考察[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5 王W 珍;;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声训[J];汉语史学报;2009年00期

6 齐菲;李淑扬;;浅析对外汉语羡余成语教学[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8期

7 曾炜;;词语流行中的功能与语义嬗变——以“惊艳”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8 谢英;;“NP+不+X+谁+X”句式的构成及功能[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李翼;;汉法语言教学对比原理[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2期

10 王思妮;;对网络新词语“X族”的替换分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巴.萨日娜;;从《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的属性字段设置看汉蒙两种语言动词属性差异[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孙锐欣;;语音心理属性略论[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邱立坤;;现代汉语动名语串结构关系的判定[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严辰松;;关于“字”的一些认识[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罗云飞;李国臣;;采用优先选择策略的中文人称代词的指代消解[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景元;陈春纬;;基于规则的英汉翻译技术报告[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匡海波;李斌;王嘉灵;王帅;陈小荷;;汉英词汇隐喻属性的对比分析与互增益技术[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8 郑飞洲;;东巴文字字素的变体和同形现象[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毕玉德;程兰涛;;韩国语动词语义分类树的推导[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熊文新;;提升自然语言向中间语言转换准确性的增强处理[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江获;数据库是语言学家的重要工具[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湖南省岳阳县月田镇教育组 陈继烈;汉字中的美学[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黄集伟;感谢“酱紫”的“口音”[N];南方周末;2004年

4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 戴庆厦;方言和普通话应和谐共存[N];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立红;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组合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成军;论词项的概念指向性[D];西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臧玉洁;成语中的语言羡余现象研究[D];青岛大学;2012年

2 邓忠群;羡余现象与对外汉语教学初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3 匡艳;“最”的极量表达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春卉;“动+名”偏正结构形成原因的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肖模艳;词义变化属性研究[D];延边大学;2001年

6 刘慧;规则空间模型在留学生汉语颜色词掌握模式诊断中的应用[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7 吴玲玲;“NP(对象)+V+起来+AP”句式考察及教学建议[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8 贺晨佼;由自他属性所引发动词活用类型变化之考察[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9 幺若瑜;体词作定语的定中结构中“的”字隐现规律及针对法国学生的教学[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10 梁s,

本文编号:14479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4479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2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