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语境提示理论与对外汉语语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7 04:39

  本文关键词: 语境提示 话语理解 对外汉语语用研究 出处:《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语境提示是互动社会语言学创始人约翰·甘伯兹在研究话语理解规律时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对于解释会话推理的过程与机制、揭示社会文化背景对言语交际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语境提示理论提供了在语言形式特征与言语活动类型及相应的交际规约之间建立联系的可能性。将这一理论引入对外汉语语用研究中,对于揭示汉语的理解机制和会话策略,帮助留学生提高汉语理解能力,进而提升汉语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Contextual cues are an important theory put forward by John Gambertz, the founder of interactive sociolinguistics, in his study of the rules of discourse understanding, to explain the processes and mechanisms of conversational reasoning. Revealing the influence of sociocultural background on verbal communi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The theory of context hint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of establishing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form and the type of speech activity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mmunication rules. It is introduced into the pragmatic study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veal the understanding mechanism and conversational strategy of Chinese, to help foreign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Chinese comprehension ability and thus to improve their Chinese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分类号】:H1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徐大明;约翰·甘柏兹的学术思想[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04期

2 刘颂浩,田俊杰;留学生汉语语用情况调查[J];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燕琴;;论情感因素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杜敏;论典籍注释对语言传意研究的拓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冯丽云;《围城》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曾宇钧;文学作品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策略[J];惠州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刘颂浩;对外汉语教材中翻译的功能和原则——以“老师”和“脸谱”为例[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孙清忠;;浅析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中文化项目的选择和编排[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闫怡恂;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李朝辉;;话语分析与交际民族志:语言人类学的两个研究视角[J];满语研究;2005年02期

9 郑立华;试论说话者角色的分离[J];外语学刊;2005年05期

10 田卉;交际法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颖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迁移与语用失误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曾小红;;有关对外汉语英汉翻译教材的思考[A];首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林美淑;对韩汉语教学离合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丰国欣;第二语言认知协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全国;三语环境下外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夏历;在京农民工语言状况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

5 董育宁;新闻评论语篇的语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吴勇毅;不同环境下的外国人汉语学习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少云;话语误解动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傅利;英语作为外语的课堂问答话语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嘉宾;外国人学汉语的语用失误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许哲;朝鲜族小学生汉语述补结构偏误分析[D];延边大学;2002年

3 周江源;言语理解的认知分析[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4 翟艳;日本学生汉语动词使用偏误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5 刘弘;指示词语的先用和反先用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朱爱秀;对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新认识[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孙咏莉;哈萨克人汉语语用失误调查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4年

8 唐永宝;中级阶段越南留学生汉语复句偏误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金英实;朝鲜族小学生“把”字句偏误分析[D];延边大学;2004年

10 郑宏伟;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理论透视[D];黑龙江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得杏;跨文化交际的语用问楲[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年04期

2 高一虹;“文化定型”与“跨文化交际悖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杰;;汉语会话中话轮沉默的关联性探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王茂;;试析当今词汇语用学研究的不足[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张俊杰;;新闻话语交际意义的语用阐释[J];新闻爱好者;2010年02期

4 金江;;从语用模糊看关联的不确定性[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冯园园;;构式的心理属性对言语交际的认知阐释[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06期

6 赵宏伟;;英语话语标记语语用石化与口语教学[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王薇;丁丽宏;;名词动用理解过程的联整模型解释[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02期

8 房芳;涂靖;;话语标记语“你丫的”的语用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杨国萍;;试比较传统语境和认知语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10 叶蔚萍;;英语语调的副语言特征与话语理解[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晋瑞;;关联理论视阈下的摹状词指称赋值研究[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2 李晓庆;杨玉芳;;重读影响语篇理解的本质和时间特点[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刘菲露;;“总之”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胡妍;;论话语理解的语义联想策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王蔚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副教授、博士;促进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有机互动[N];湘声报;2009年

2 闻雪梅;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N];商丘日报;2005年

3 黎运汉;成功的开拓性新著[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韩戈玲;语用标记语:双边最佳交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2 李三福;教学的语用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瑞;法庭辩论中话语标记语的认知语用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龙华林;从功能对等的角度看话语标记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顾丽;中国大学生口语中连接词的使用情况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文胜;《孟子》话语的文学语用学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景丽;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话语标记语I think的用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石晶;中国学习者话语标记语Well使用情况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7 曹佳蕾;言语理解的心理过程分析及其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8 赵凌志;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模糊语言的交际功能[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9 刘洁;基于语料库的英语论文中话语联系语的对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吴丽云;关联理论及其在英语阅读中的运用[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411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5411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f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