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成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本文关键词: 独立成分 语用 隐含意义 教学分类 出处:《汉语学习》2011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独立成分,也叫插入成分,是一种特殊的句子成分,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从近年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来看,独立成分教学存在性质界定不明、种类繁多,教学缺乏系统性、教学板块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教材编写、性质界定、教学分类和板块教学等方面提出对策。
[Abstract]:Independent component, also called insert component, is a kind of special sentence, it is also a difficult point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recent years, the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independent component teaching are unknown, defining the nature of various kinds, the lack of systematic teaching, teaching a single plate problem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is article from the the textbook, the nature of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of teaching plate teaching.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分类号】:H1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静;;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插入语教学考察[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吕明臣;现代汉语话语指示功能分析[J];东疆学刊;1999年03期
3 封小雅;;插入成分的语用功能及教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白晓红;;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插入语教学[J];汉语学习;2008年04期
5 王秀娟;;插入语和对外汉语口语教学[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年S1期
6 郑鲜日;;语际差异及语内变异之优选论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陈作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插语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向阳;;九寨沟方言“把”字句及“给”字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张娟;;《世说新语》“以”字处置式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岳方遂;论语气三角和句末点号[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4 何清顺;汉英词汇重叠式附加意义对比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陈宗菊;;“用”引导的工具成分和材料成分小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6 高志胜;;现代汉语让步连词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7 王素改;;话题是一种语用到语法的投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8 李锦;;《三国志平话》的程度副词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9 林桦;;《搜神记》时间副词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10 杨帆;;范晓教授“三个平面”研究概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孙玉文;;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A];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2002年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肖传芬;;从形式机制谈语篇词汇衔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朱德培;;试谈科技文章的汉语修辞[A];学报编辑论丛(第一集)[C];1990年
5 陈前瑞;;动词前“一”的体貌地位[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6 梁忠东;;玉林话“把”字句表达式的特点分析[A];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第二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徐琳宏;林鸿飞;杨志豪;;基于语义理解的文本倾向性识别机制[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伟男;张宇;刘挺;;基于决策树的中文对话省略句判别[A];第五届全国信息检索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李艳娇;杨尔弘;;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的连词考察[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毕玲蔷;;“充盈句”与欧化语法——探析丁玲小说中文学语言的表现形式[A];新气象 新开拓——第十次丁玲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蔡金亭;语言因素对英语过渡语中使用一般过去时的影响[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6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7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9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晓花;英汉指称照应对比研究及其翻译策略[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穆瑞锋;汉英被动结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韦宁杰;插入语的主观性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张友学;句首介词“在”的隐现及其对外汉教学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严伟剑;疑问代词“怎么”“怎样”“怎么样”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登岐;独立成分的形式、位置等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2 谢芷欣;我说口语结构“我说”[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顾寿麟;英语插入语的类型及其用法[J];福建外语;1996年02期
4 李冰梅;插入语的重新归属问题[J];福建外语;2000年01期
5 何自然,莫爱屏;话语标记语与语用照应[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6 高书仁;;论句群的插入语[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7 张云秋;现代汉语口气问题初探[J];汉语学习;2002年02期
8 范晓;三维语法阐释[J];汉语学习;2004年06期
9 曾立英;“我看”与“你看”的主观化[J];汉语学习;2005年02期
10 徐晶凝;“这么说”试析[J];汉语学习;1998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封小雅;插入成分汉英对比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杨琴;;浅析英汉社交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差异[J];才智;2011年22期
2 杨小平;;认知语用语境理论对科技翻译的解读[J];机械管理开发;2011年04期
3 杨娟;;《西游记》自称词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相宜君;;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谈化妆品译名[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5 章燕萍;;依托解题技巧,提升语用效能——初中英语完形填空解题策略初探[J];中学生英语(初中版);2011年17期
6 鲍碧雁;;联想让词汇教学插上翅膀[J];科技信息;2011年19期
7 陈红岩;;商业广告语的模糊表达及对消费者的诱导[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年02期
8 胡奇良;;立足生活,语文应用为本——2011年高考语用题的命题特点分析[J];语文建设;2011年Z1期
9 毛绪涛;朱楚宏;;成语“登堂入室”义变论析[J];语文学刊;2011年11期
10 蓝国兴;;英语数量词的语用与心理理解[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廷惠;;新《婚姻法》语用质疑[A];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周凤岐;;漫谈符号和跨文化交际[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黄彩玉;;动词“整”的语法、语义和语用思考[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4 汪太月;李宏伟;;基于GGD模型独立成分分析算法的局部稳定性分析[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5 吕f^;;“把”字句的一种特殊隐含意义[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华;;浅析“再见”和“拜拜”[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7 薛育宁;;作强调表现的片假名语的语用功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王美娟;;矛盾修辞法的语言学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吴学辉;;说“好个N!”[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陈冀青;冯保初;李晓红;;创建规范开放的语用环境[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教育部语用司和语用所召开工作交流对接会[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2 教育部语用司;教育部语用司召开“中华经典诵读”工作研讨会[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3 CBN记者 蒋飞;注意政策背后的隐含意义[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4 潘涌;独立的母语评论:积极语用教育观的要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李松邋黄洁;语用性文章不署名符合惯例不侵权[N];法制日报;2008年
6 教育部语用司;教育部语用司举办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培训班[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7 教育部语用司;教育部语用司组织研讨汉字应用水平测试试点工作[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8 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副主任夏业良;企业自由度的隐含意义[N];中国经营报;2006年
9 王邵文;学习规范汉语的好帮手[N];中国邮政报;2003年
10 王登峰;教育部语用司司长致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议的贺信(节录)[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艳;现代汉语“是”字结构与语用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陈静;语用认知视角下的指称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左进;二十世纪美国女剧作家自我书写的语用文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陈曼君;惠安方言动词谓语句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7 阮氏秋荷;现代汉语同位短语的多角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辛宏伟;3-6岁维吾尔族儿童汉语语言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楚芬;面向泰国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了”的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武氏河;现代汉语语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强;夸张和低调的英汉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陈彬彬;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晓霞;英语同词反义词理解的优选关联阐释[D];西南大学;2011年
4 屈文斌;会话协调——交际的过程是互动的动态协调过程[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宋静;间接言语行为的解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石兴慧;关于“V着AP”[D];延边大学;2003年
7 魏斌;语用核心观学前言语教育浅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林齐倩;介引处所的介词短语“在NL”[D];苏州大学;2004年
9 欧慧英;同义介词“从”和“由”的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10 刘立成;汉语唯一性范围副词的研究与应用[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524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552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