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本文选题:对外汉语教学 切入点:朱德熙先生 出处:《中国语文》1996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 1987年8月14日,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正式成立。学会的成立促进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和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世界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本文以第一届至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所收论文为依托,从重大的进展、明显的不足、乐观的前景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一重大的进展1.理论建树初具规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它建立在朴素的客观规律之上。对外汉语教学尽管头绪纷繁,却是有规律可循,从理论上探索这些规律,把几十年来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从中归纳出若干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已故的朱德熙先生说:"现在世界上有各种理论,汉语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一种理论来,我认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朱德熙,
[Abstract]:In August 14th 1987, the World Institute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was formally establish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ety has promoted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t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the world. Based on the papers collected from the first to 4th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Symposium, this paper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and obvious shortcomings. The optimistic outlook is discussed in three aspects. 1.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are beginning to take shap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s a science. This is because it is based on simple and objective laws. Although there are numerous thread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re are rules to follow. We should explore these laws in theory and sum up the experience of teaching Chinese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past decades. It is a sign that the discipline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s mature. The late Mr. Zhu Dexi said: "there are various theories in the world now, and Chinese has its particularity." We should come up with a theory of our own, and I think it is entirely possible to do so. "(Zhu Dexi,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学院
【分类号】:H1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龚千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汉语语法研究[J];汉语学习;1996年02期
2 袁博平;;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04期
3 赵金铭;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04期
4 胡裕树 ,郑国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两个问题——为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而作[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02期
5 吕必松,陈亚川,朱德熙,林焘,张寿康,胡明扬,贺巍,周祖谟,周有光,许嘉璐,张清常,王还,陆俭明,吕必松;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发言(摘登)[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03期
6 陈亚川;汉语教学研究的拓新与深化——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读后[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丽;;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2 李青云;;情绪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3 李菡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语法偏误研究综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邢程;多语际迁移与大学法语语法教学[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5 李青云;;提高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习得”活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薛常明;周娟;;输入与输出对目标语形式习得的影响研究——以英语过去虚拟条件句的习得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7 赵金铭;;“十五”期间对外汉语学科建设研究[J];对外汉语研究;2005年00期
8 史有为;;习得与语向自整理能力[J];对外汉语研究;2013年00期
9 李青云;邱凌云;;让“习得”与“学习”共同参与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阿孜古丽·依马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策略调整[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施家炜;;国内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二十年[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武氏惠;;越南学生汉语量词运用偏误分析——以西南大学越南留学生为例[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4年第1期[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彭俊;华文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琳;外国学生习得汉语语气副词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丰国欣;第二语言认知协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遐;新疆维吾尔族学生汉语介词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吴平;文化模式与对外汉语词语教学[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吴勇毅;不同环境下的外国人汉语学习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恩华;“V到+NP、V在+NP”的句法语义汉韩对比研究及其理论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王洋;对维汉语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瑞;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词汇心理表征发展过程与造词偏误的心理机制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婷婷;AF高中法语教学对高中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贾少宁;汉语塞音韵尾对英语清塞音尾负迁移的实验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李连芳;印尼学生汉语动结式理解与输出情况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张峻绫;汉语中介语否定形式变异的认知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孔凡花;越南留学生汉语有标转折复句习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黄国欢;韩国留学生汉语语气词“啊”、“吧”、“呢”、“吗”习得偏误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程敏;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写作中的中介语成因之探讨[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于娜;初级对外汉字教材评估[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朱瑞花;巴西学生汉语语序习得偏误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毅;津巴布韦学生习得汉语述补结构的偏误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暨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成立大会记要[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年04期
2 汉交;;中国召开中高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讨论会[J];世界汉语教学;1990年04期
3 汉综;;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吕必松教授赴菲律宾讲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01期
4 ;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记要[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04期
5 鲁俐;关于完善对外汉语教学兼聘制教师管理机制的几点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6 金幼华;浅谈对外汉语教学的“因材施教”[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7 丁启阵;论汉语方言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06期
8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潘文国[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年02期
9 ;商务印书馆最新推出商务馆对外汉语教学专题研究书系(22册)[J];民族语文;2006年05期
10 范媛媛;;由结构主义看对外汉语教学[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涛;;汉语拼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2 赵延军;;对外汉语教学与词语辨析[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3 金敏;;短期对外汉语教学探讨[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4 陆庆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得体性问题[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5 江海漫;;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偶辞格切入的可行性——读王希杰《修辞学通论》有感[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6 金美;;对外汉语教学中三种教学模式的设计[A];福建省“对外汉语教材建设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赵峰;;隐含义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A];福建省“对外汉语教材建设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黄锦章;;从“把”的用法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问题[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陆俭明;;增强学科意识,发展对外汉语教学[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希杰;钟玖英;;语言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对话[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施光亨;对外汉语教学的由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2 张普;现代远程对外汉语教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3 本报记者 王萍;对外汉语教学图书出版纵览[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4 吴文;对外汉语专业人才需求升温[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记者 苏军;对外汉语教学存在师资缺口[N];文汇报;2009年
6 吴双;对外汉语教学重塑中国“软实力”[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7 张若莹;更新与提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8 凌德祥;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9 实习生 苏瑞霞;“汉语热”凸显对外汉语人才紧缺[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李静;对外汉语教学的喜与忧[N];中国文化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智芳;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甘瑞瑗;国别化“对外汉语教学用词表”制定的研究:以韩国为例[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3 王骏;字本位与认知法的对外汉语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吴平;文化模式与对外汉语词语教学[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孟素;汉英成语对比及其跨文化对话之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陶健敏;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奥其尔(Gongor Eldev-Ochir);蒙汉语颜色词之国俗语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谢玲玲;以文化为核心的美国汉语教学模式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孙Y冒,
本文编号:15722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572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