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基于对比语言学理论的助词“着”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6 21:18

  本文选题:现代汉语 切入点:语言学理论 出处:《汉字文化》2013年02期


【摘要】:正1.引言在汉语语法研究领域(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界),下述论点颇为流行:助词"着"、"了"、"过"等是现代汉语"体"范畴的标记,即它们是"体"范畴的标记词。但仔细分析之后,似乎是有问题的。《现代语言学词典》对"体"作如下定义:"对动词作语法描写的一个范畴,主要指语法所标记的由动词表示的时间活动的长短或类
[Abstract]:Introduction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grammar research (including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following arguments are quite popular: the auxiliary words "Zhao", "already", "Yu" and so on are markers of the category of "aspect" in modern Chinese. That is, they are markers of the category of "aspect". But after careful analysis, there seems to be a problem. [the Dictionary of Modern Linguistics] defines "aspect" as follows: "A category of grammatical description of verbs," The length or class of time marked by a verb.
【作者单位】: 江苏大学文法学院对外汉语系;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葆华;存在构式“着”、“了”互换现象的认知解释[J];外语研究;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爱晶;陆敏;;去粗存精 取精用弘——构式语法研究概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王娟娟;;试析汉语存现构式及其多义性[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税昌锡;;附着事件、附着动词及相关句法语义[J];汉语学报;2008年03期

4 曹爽;;静态存在句中“着”“了”使用的南北方言差异研究[J];兰州学刊;2011年07期

5 童小娥;;从视点角度看静态存在句中的“着”和“了”[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肖坤学;;认知语言学语境下被动句英译汉的原则与方法[J];外语研究;2009年01期

7 田臻;;汉语静态存在句中动词语义偏离现象研究述评[J];外语研究;2009年06期

8 田臻;;英汉定位动词的词义转化方向分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贾成南;;汉英存现句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08年27期

10 程书秋;肖任飞;;语言中两大基本语义语法范畴:“动态”与“静态”——从“了”谈起[J];学术交流;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田臻;汉语静态存在构式对动作动词的语义制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董成如;存现句的认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陈晨;留学生汉语体标记习得的实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邵健;现代汉语主动宾句的认知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俊丽;留学生存现句习得调查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颖;基于空间参照框架理论的英汉存在构式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3 王娟娟;现代汉语存现句的构式语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王海霞;欧美留学生汉语持续体标记“着”的运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静;“NP1+V+有+NP2”类存在句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杨永娟;日本留学生汉语动词体的习得偏误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刘建华;零动词存在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高蕊;欧美学生汉语体标记“了”“着”“过”的习得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9 张谦;英汉存在构式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昊;汉语持续体意义的表达形式[D];吉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宁生;动词的语义范畴:“动作”与“状态”[J];汉语学习;1985年01期

2 顾阳;关于存现结构的理论探讨[J];现代外语;1997年03期

3 潘海华;词汇映射理论在汉语句法研究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199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锦屏;汉语语法的发展趋势[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2 ;《汉语学报》2006年(总第13—16期)总目录[J];汉语学报;2007年01期

3 邵敬敏;汉语虚词研究的一个新起点——评《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丛书》[J];汉语学习;2003年04期

4 邢福义;;现代汉语的特殊格式“V地V”[J];语言研究;1991年01期

5 彭泽润;陈长旭;吴葵;;“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协调改革研究[J];云梦学刊;2007年04期

6 姚占龙;;第三届“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J];汉语学习;2008年03期

7 刁晏斌;;汉语史研究中的现代汉语视角——以《汉语语法化的进程》一书为例[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张春秀;李长春;;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综述[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5期

9 杨泽敏;杨金戈;;现代前沿语法理论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J];语文学刊;2008年16期

10 邢公畹;;现代汉语和台语里的助词“了”和“着”(上)[J];民族语文;197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龚千炎;;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2 孙现瑶;付莉;;《人民日报》50年来文章标题的语言变化[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3 李志江;;谈现代汉语通用字部首的定位[A];中国辞书论集2000[C];2000年

4 徐德宽;;现代汉语双宾构造中两个宾语的题元角色[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应学凤;;现代汉语单音节反义词音义象似性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振宇;陈振宁;;怎样计算现代汉语句子的时间信息[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中启后性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8 王萌;俞士汶;段慧明;孙薇薇;;基于语料统计的现代汉语量名搭配研究[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词典》编写组;徐德宽;杨同用;张会;刘兰民;;《现代汉语常用实词搭配词典》编撰中的几个问题[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尹世超;;现代汉语标题语言句法研究的价值与方法[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史金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百年汉语语法成果的全面总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北京大学教授 苏培成;促进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李代祥;网络语言的定性[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任松筠;到国外教汉语也不错[N];新华日报;2006年

5 伊明;“掉头”改为“调头”更人性化[N];唐山劳动日报;2010年

6 陈丹丹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语气成分用法词典》:首部以语气成分用法作为编写对象的词典[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徐来;网络方言对汉语破坏还是更新[N];中国改革报;2007年

8 尹旭恩;天水方言考(上)[N];天水日报;2006年

9 ;《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N];中华读书报;2000年

10 刘德谦;休闲探索(一):汉语中的“休闲”语义辨析[N];中国旅游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凡;现代汉语结果体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尹海良;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颜红菊;现代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文欣;现代汉语责训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祁峰;现代汉语焦点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6 马春华;现代汉语欧化结构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7 安美娜;现代汉语高频语素复合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林新宇;汉语和韩国语话题句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韩朝婷;现代汉语将来时标记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10 刘街生;现代汉语同位组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句探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石婧;现代汉语羡余否定现象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程葆贞;现代汉语强调范畴[D];河南大学;2010年

5 毛雪蓉;现代汉语“来”的分布及用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晏静;现代汉语强调的表现[D];吉林大学;2011年

7 苏燕;现代汉语标题结构类型的计算机自动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8 武星;现代汉语制止警告类应答词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9 乌兰;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双音节形容词三分法分类教学理论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10 高俊霞;现代汉语方式宾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696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6696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2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