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词汇附加义的跨语言比较

发布时间:2018-04-08 12:02

  本文选题:词汇附加义 切入点:附加义来源 出处:《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摘要】:本文运用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使用了包括中、日、英、法在内的四种语言的语料,研究了不同语言中词汇文化附加义在来源、对应模式和语用上异同及其在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的实际运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人类进行认知和交际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文化和语言都是依存着特定的社会而生的,社会是有生命的,因为在社会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集团,说着不同的语言,创造着不同的文化,并不断在发展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反映着社会变迁的文化和语言也都是一种“生物”,并且二者相互相生,语言忠实地记录着文化,而文化形态的差异也必然会体现到语言层面之上。从本质上说,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最易被识别的一种民族文化标志,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的语言在内部构造和言语使用上会存着明显的差异;同时,语言义在语音、语法、词汇等各个子层面上体现着相应民族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保存和维持民族文化的机能,成为人们认识文化和研究文化的重要的信息系统。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语言系统中最为活跃、最能体现民族时代变迁和文化发展传承的部分,也是将文化外化的一种重要的手段。通过对词汇的研究,不但可以考察到社会的变化进程,更有价值的是可以考察到某一社会长期发展积累下来的生活模式、思维观、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文化内容。本文所研究的词汇范围不局限于语素和单词,还包括语言中的固定结构。这里所说的固定结构是指专有名词及俗语词汇。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及隐语等。和不断处于变化之中的日常词汇相比,俗语词汇被称为文化的化石,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结构稳定、意义完整、具有造句功能。尽管某些俗语看起来更像小句,但因为它们和单词一样,是能够独立使用的语言符号,是一种造句单位,因此本文将其归入词汇一类。关于词义概念和分类的研究成果繁多,本文根据自身的研究需要将词义分为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两大类,认为概念意义是词汇的基本意义,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或概括,是一种客观意义,它随社会和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附加意义则是一种附加于概念意义之上的、非独立存在的意义,它是一种主观意义,会因人、因民族、因时地的改变而有所不同。本文对词汇附加义进行比较研究的目的有二,第一,通过比较研究掌握不同语言词汇及其外部事实之间的联系,进而从根本上阐明该语言集团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在此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者在词汇使用和选择时的思考形态。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双方在进行交际之前,首先将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作为前题,这种思考方式对于真正做到对多语言、多文化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第二个目的是如何将上述比较研究的成果运用于跨文化交际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活动之中。词汇学习在跨文化交际及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个人作为社会中独立存在的个体,应该拥有多方面的能力,其中就包括语言沟通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是指针对一个特定的社会领域的交际主题,面对不同的语境,在不同的条件和制约下可以作出合适的语言处理的能力。判断对第二语言掌握的熟练程度的标准,并不是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知道多少,而是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时所体现的语言沟通能力的程度。针对以上所想达到的研究目的,本文具体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比较研究。首先,本文就词汇附加义来源进行了比较。词汇附加义和词汇概念意义一样,都不是由个人喜好产生的,附加义是特定的社会集团基于对客观事物基本特征的主观认识,在心理上所做出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意义,体现着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本文分别从物质环境、社会生活以及民俗制度等儿个方面对词汇附加义的来源问题进行了探讨。在了解了各语言词汇附加义的来源之后,本文以身体词汇为例,论述了不同语言词汇附加义的四种对应模式——对应空缺、对应相通、对应错位和对应背离。从事实比较的角度分析研究文化对比的三个层面:形式、意义、分布。通过对附加义的深入比较,发掘出不同民族间文化心理的共性与个性。和概念意义不同,词汇的附加意义不能直接从词汇的表面形式上获得,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构词法来分析它的意义。修辞的运用是体现词汇附加义的一个重要手段,修辞与文化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文化影响着修辞方式的形成和运用,而修辞也影响着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中,本文选取了比喻、双关及拟声拟态三种,比较研究了它们在同不语言中的实际运用情况,特别是对日语拟声拟态词与日本文化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修辞与文化的互动关系。除了修辞之外,本文还探讨了语境在实际交际中对词汇意义的制约和解释功能,以及词汇对语境的指示作用。本文最后一个研究方面是从跨文化交际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活动出发,研究了由于词汇问题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主要原因,以及止确理解词汇附加义对跨文化交际的促进作用。此外,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指出,传统的听说读写训练只能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基本语言技能,但现时的语言教学要求更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文化语义教学环节,刺激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有助于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可能出现的语言误用现象。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9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正翠;交际口语中的文化因素[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2 七一初;非言语交际简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3 杨正翠;王军;;略论外语学习者目的语文化意识的培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4 杨华;英汉身势语文化内涵对比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5 杨茜;外来词:异质文化传播和融汇的一面镜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骆贤凤;关于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的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7 冯成一;适度异化与文化交流[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Z1期

8 夏娟;;翻译实践中语篇连贯的重构[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许晓莉;英、汉委婉语[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胡菁蕾;;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3 吴学忠;跨文化交流背景下音乐融入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余娟;从语言学习到文化理解[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丽莉;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在我国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可行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罗微;古代汉族女性服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7 阿不力米提·优努斯;维吾尔象征词及其文化含义[D];新疆大学;2003年

8 张良田;语篇交际原理与语文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贾影;中西认知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场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10 刘宝权;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语言测试的接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谭靖瑶;中美电影英汉称赞语差异对比分析及文化透视[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2 陈稳莉;泰国瓦莱岚大学汉语文化教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215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7215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d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