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学的模因论探讨
本文选题:模因论 + 语言模因 ; 参考:《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05期
【摘要】:从模因论的角度看,汉语教学是利用语言模因的特点帮助学生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语言模因的过程。模因的传播规律有助于学生将已学的语言现象不断加以巩固,在大脑中形成长久性、多产性、保真度高的语言模因。为达到这种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模因在各阶段的生存率,促进语言模因在学生大脑中的记忆和储存。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Chinese teaching is a process of helping students assimilate, memorize, express and spread language memes by u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memes.The spread of memes helps students to consolidate the language phenomena they have learned and to form permanent, productive and high-fidelity language memes in their brains.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kind of teaching effect, teachers can adopt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memes in all stages and promote the memory and storage of language memes in students' brains.
【作者单位】: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分类号】:H19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戴浩一;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语法: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2 杜鹃;;模因论——唤醒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04期
3 马萧;翻译模因论与翻译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03期
4 尹丕安;;模因论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李如龙,吴茗;略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两个原则[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02期
6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凤;;语言模因在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中彰显特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朱成棋;苏建荣;;隐喻传播机制的模因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张耘;;语言模因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许敏;;浅析广告语中的强势模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5 裘莹莹;;从模因论视角看背诵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6 马倩;;网络流行语的幽默语言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7 刘燕;;模因论视角下的外语语用教学[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杜小甫;;从模因论看阅读在英语写作上的应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申磊;;汉语社会称呼语的模因现象[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马菡;尹立;;影片《功夫熊猫》中美国文化的模因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翠玲;安静;郭晓暹;李佳美;杨雯;;运用“模因论”培养学习者语言输出能力的尝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2 廖七一;;翻译研究学科发展概况(2006)[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洁;;广告归化翻译策略的模因论角度探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曹进;;网络语言传播的“模仿”与“复制”[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鲁川;;立足汉语实际的信息语言学——确立汉语基元单位和构建角色序列模式[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6 姜自霞;;基于义项的语素构词研究在现代汉语词典编纂中的应用——兼论在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编纂中的应用[A];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傅爱平;;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动结式译文的分析[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薄振杰;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4 李劲荣;现代汉语状态形容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方向红;基于内涵逻辑的现代汉语连接词及关联句式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6 林新年;《祖堂集》动态助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7 宛新政;现代汉语致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李琳;外国学生习得汉语语气副词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峥琳;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10 毛薇;英汉多项前置修饰语次序的认知功能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立;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超女粉丝团名称和成员身份认同的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婷;模因论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蓓华;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新闻标题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朱淑芳;新闻标题模因现象分析及其对翻译的启示[D];温州大学;2010年
5 解卫卫;基于组合结构的汉语语言模因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6 王子君;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表英语译释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兰芬芳;从原型模因理论看圣经原型在西方文学中的传播[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徐曼;论模因顺应与网络流行语[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冯敏萱;面向计算机的“V_单+A_单”述补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世英;词序象似性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浩一;黄河;;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年01期
2 戴浩一;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语法: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3 贾颖;字本位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汉语学习;2001年04期
4 肖贤彬;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语素法”的几个问题[J];汉语学习;2002年06期
5 束定芳;论隐喻的认知功能[J];外语研究;2001年02期
6 韩江洪;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介绍[J];外语研究;2004年02期
7 王斌;密母与翻译[J];外语研究;2004年03期
8 王小宁;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初探[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9 肖名丽;隐喻的认知方式及其文化阐释[J];山东外语教学;2000年01期
10 田卫平;;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多维性[J];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宣培培;;“给力”文化中的语言模因[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曹淑萍;;模因论与高职英语听说教学[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丁洁;;从模因理论角度探讨英语课堂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3期
4 李冰;;从模因论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回归传统的背诵和仿写[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叶婧晶;;从模因理论角度探讨英语课堂教学[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6 ;《国际汉语》稿约[J];国际汉语;2011年01期
7 刘毓容;;模因论与网络语言变异[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8 陈旋;;基于模因论的广告语言策略探究[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邓大飞;;模因论与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J];教育与职业;2011年20期
10 贾晶;;近十年来汉外离合词对比研究综述[J];青年文学家;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秀艳;;西藏汉语教学的背景分析[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2 王广州;;MTI教育中汉语教学的针对性[A];2010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吕必松;;汉语教学为什么要从汉字入手?(发言提纲)[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金天一;;韩国学习汉学的历史概况及当前韩国高校汉语教学态势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曹进;;网络语言传播的“模仿”与“复制”[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曹进;;模因论视阈下的网络语汇传播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谢朝群;李冰芸;;语言礼貌的认知解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周健;;试论汉语教学的语感培养[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9 陈东风;刘彦青;;留学生的宗教文化背景对汉语教学的影响[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10 李得卉;;浅探《现代汉泰词典》的几个问题以及汉泰词典的编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采写:刘丹 策划:蔡闯;美国学者谈汉语教学[N];光明日报;2005年
2 黄宏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语教学信息中心;“京片子”老外会越来越多吗?[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3 记者 刘菲;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开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4 本报驻伦敦记者 郭林;汉语教学在英国学校遍地开花[N];光明日报;2009年
5 记者 姜楠;首届中俄教师俄汉语教学研讨会召开[N];吉林日报;2010年
6 记者 张莉莉 谢文君;第十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在沈阳召开[N];辽宁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任丽梅;汉语教学将在世界遍地开花[N];中国改革报;2005年
8 贺春兰 王旭升;不能把汉语教学作为营利的载体[N];人民政协报;2005年
9 记者 卢毅然;海内外代表北京研讨汉语教学[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记者 高云;龙井市汉语教学科研成果显著[N];延边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秀艳;西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罗芳;西藏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洋;对维汉语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夏迪娅·伊布拉音;维吾尔民族汉语教学历史与现状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5 何丽英(KATEMATU DUANGMANEE);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赵美玲;中国古典诗歌在泰国当代的传播与影响[D];上海大学;2010年
7 艾力·伊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视野中的“维汉”双语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倪蓉;现代汉语作格交替现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杨洪建;哈萨克族学生汉语否定结构习得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10 桂朴成(Supachai Jeangjai);汉泰熟语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浩;对法汉语教学中建构性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王琳;基于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外籍儿童汉语教学探析[D];山东大学;2010年
3 王珂;蒙古国立大学中文系汉语教学状况调研报告[D];山东大学;2010年
4 叶云;《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字词目标及相关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5 郭颖;蒙古国乌兰巴托市汉语教学现状的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6 LESTARI PUSPITANINGSIH(傅碧达);印度尼西亚高中汉语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谢慧;以色列特拉维夫地区的汉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殷玲玲;试论蒙古族中学汉语教学的现状、对策及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顺芬;泰国清迈大学汉语专业总体设计调查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甘萍;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比较研究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7326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732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