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
本文选题:趋向补语 + 宾语 ; 参考:《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1期
【摘要】:动词后面如果既有趋向补语又有宾语 ,那么趋向补语和宾语的次序该怎么样 ?有无规律可循 ?根据前人的研究 ,当宾语和趋向补语都在动词后面共现时 ,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将有三种可能 :X ."动 +趋 +宾" ,Y ."动 +宾 +趋" ,Z ."动 +趋1+宾 +趋2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上述问题作了更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描写 ,发现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 ,受多种因素制约———既跟动词的性质有关 ,也跟动词所带的趋向补语的性质有关 ,既跟宾语的性质有关 ,而且也跟动词带不带"了"有关 ,有时还跟语境有关。文章以趋向补语为纲 ,并注意到上述几方面的制约因素 ,详细描写说明了其中的规则。本研究结果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将会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Abstract]:If both the complement verb and object, then the order of the directional complement and object? There is no regularity?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search, when the object and complement in verb is the complement of direction and position of the object will have three possibilities: X. "Verb + more + object" Y., "Verb + object + trend", Z. "Verb + object + 2 1+ trend trend.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search, the above problems are investigated comprehensively, analysis and description, found that the complement of direction and position of the object, restricted by many factors, not only with the verb about the nature, also the nature of the complement verb with object, as well as related to the properties, but also with verbs with" ", sometimes also about context. Based on the directional complement as the outline, and noted that the constraints of these aspect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Rules.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study to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will achieve a better teaching effect.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H14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要思考的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孟琮;;动词和动作的方向[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述评[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2期
2 杨翠;;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动词教学[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齐春红;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搭配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年02期
4 陆俭明!100871;“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03期
5 杨德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动趋式研究述评[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02期
6 焉德才;;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的“有度放射”策略[J];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媛;现代汉语单音节动作动词的方向性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2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盐见亮太;日本留学生对“还”“又”“再”的使用状况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2 赵丽华;动词带“着”多动句的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3 叶翔;留学生汉语常用副词偏误分析[D];苏州大学;2001年
4 曾小红;论“V上/下”[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敏;现代汉语“VP起来”的语法语义分析[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6 牛彦敏;现代汉语“复合动趋式+宾语”的语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7 陈文慧;HSK名词的图片可表达性和表达方法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8 王永娜;“为了”与“以便”的对比分析以及留学生习得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9 王小溪;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词“往”相关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10 余足云;现代汉语“VP起来”语法语义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俭明;;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1期
2 杨德峰;日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习得情况分析——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杨德峰;朝鲜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习得情况分析——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马超;;从标记理论看复合趋向补语的习得[J];德州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刘月华;;几组意义相关的趋向补语语义分析[J];语言研究;1988年01期
6 林佳娜;;有关趋向补语“起来”的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7 周冰倩;;“下去”和“下来”[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06期
8 张幼冬;;趋向补语“过来”、“过去”引申义的语义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王静;胡建新;;中亚留学生学习趋向补语“起来”的偏误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12期
10 李淑红;留学生使用汉语趋向补语的情况调查及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树铭;;一种被忽视的“兼语”[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2 李衍妮;;谈新词语中带体词性宾语的动词[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马彪;;“做”与“作”的使用与规范[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刘宏帆;;“把”字句的习得研究及其教学——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刘小川;;动趋结构对现代汉语位移句句型生成的制约[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罗建邦;;从三个平面看“V有”和“V了”之差异[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郭文燕;;区别词新探[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郝玮;方欣;姚天f ;;句法规则的自动生成[A];NCIRCS2004第一届全国信息检索与内容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韩春;;彭泽方言“得”的几种特殊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世凯;;动宾式时量动词“为期”的生成[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学忠;“锱铢必较”能接宾语吗?[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2 朱文献;当心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3 宋玉柱;“加以了”能说吗?[N];光明日报;2001年
4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正确使用“的地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5 郎锦华;“作”、“做”之辨[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6 郁洪千;每周一词[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7 高永久;相互借用的民族语言[N];人民政协报;2000年
8 肖忠华;郎读、朗诵中停连的运用(上)[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9 邵敬敏;“过犹不及”——多余与残缺[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10 黄行 赵明鸣;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在型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杰;不及物动词带主事宾语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宗丽;长阳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李来兴;宋元话本动词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谢晓明;相关动词带宾语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阮氏明庄;汉越附加语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覃东生;对广西三个区域性语法现象的考察[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芳;几组趋向动词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童小娥;四类述补短语与位移事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9 刘静;汉韩运动事件表达的认知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朴元基;《水浒传》述补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氏月;汉越趋向补语对比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2 腊静霞;现代汉语动宾式离合词带宾现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慧;二价动词与宾语[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4 袁野;论汉语主宾语无选择性现象[D];湖南大学;2004年
5 祁庆倩;现代汉语心理动词内部差异性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6 董翠红;《搜神记》宾语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黄敏;仙桃方言中动词“上/下”带宾语的对称性情况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金圈;“复合动趋式+宾语”语序的历史演变[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满满;复合趋向补语和宾语共现的位置[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张刚;现代汉语“V个VP”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429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742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