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民俗文化教学散论
本文选题:民俗文化 + 对外汉语教学 ; 参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摘要】:民俗文化在民族精神构建中的独特功能和地位,决定了它对人们认识民族文化传统包括语言表达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在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中,中国民俗文化课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都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也还留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Abstract]:The unique function and status of folk cultu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pirit determines that it has irreplaceable significance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national cultural tradition including language expression.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curriculum of Chinese folklore culture course, the compilation of textbook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have all undergone an evolutionary process, and there is still a broad space for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分类号】:K890-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祚民;《汉书·艺文志》之“小说”与中国小说文体确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2 刘刚;宋玉《讽赋》、《登徒子好色赋》与司马相如《美人赋》比较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焦瑞;;对豫剧当代传承模式嬗变的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刘洁;当代都市家族文化的变迁——以武汉司门口彭氏家族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6期
5 李莉;民俗旅游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7期
6 芦平生,陈玉玲;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演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7 萧放;中国民俗文化特征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邹卫;;浅论中国民俗与旅游[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罗玲;重庆民俗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付丽;悍妇人格的个性解读——略论《醒世姻缘传》中的薛素姐[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汉忠;;汕尾市滨海民俗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王守恩;;社会史视野中的风俗——兼论传统风俗与传统社会[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若干问题[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4 张西平;;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史简述——兼论对外汉语教学史的研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5 罗青松;;汉语言专业留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初探——谈对外汉语学历教育高级阶段写作教学的原则与方法[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6 李嘉郁;;华文教育五题[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7 希夏姆;;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翻译课问题[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8 张宝林;;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大纲的若干思考[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9 古川典代;;对日汉语教学法的一个新的提示——“软诱导方式教学”和“翻译训练法”[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10 崔永华;;试论综合课课堂教学设计——教育学视角的分析[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徐国宝;《格萨尔》与中华文化的多维向心结构[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朱红;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包胜利;成吉思汗传说与古代蒙古汗权思想[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5 马增强;《仪礼》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6 齐柏平;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文化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7 俞成云;中国古代四大传说在东北亚的传播和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8 朱洪启;二十世纪华北农具、水井的社会经济透视[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9 特木尔巴根;雪山蒙古人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柳逸善;关于蒙古包的审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延娟芹;《晏子春秋》艺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龚浩群;一个古老神话的再生与传承——湖北长阳廪君传说考察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漆凌云;中国天鹅处女型故事研究[D];湘潭大学;2001年
4 朱光胜;论对外汉教学中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5 刘小兵;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依附矛盾及其对策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6 张照;广西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壮族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陈明义;嬗变的村庄[D];福州大学;2003年
8 陈芳;基于网络的对外汉语教学多媒体素材库之设计与系统构建[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9 邓丹;日本学习者对汉语普通话舌面单元音的习得[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10 刘祖勤;英汉借词的不对称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勃;;存异:民俗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功能与意义[J];绿叶;2011年07期
2 张广瑞;;勿把活民俗变成死文化[J];国学;2011年08期
3 ;“渔休节”唱响台湾民俗旅游文化[J];台州市人民政府公报;2011年07期
4 武亮靓;;嘉兴端午 中国味道——写在2011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举行之际[J];文化月刊;2011年06期
5 吴先;;万人同跳团结舞共庆建党90年 阿勒泰举办首届民俗文化旅游节[J];新疆画报;2011年06期
6 陈甸;;美在民间——中国民间剪纸与民俗文化初探[J];大众文艺;2011年11期
7 马素芳;;浅议民俗博物馆在我国的发展[J];丝绸之路;2011年14期
8 杨国姣;刘潇;于风亮;;渔盐古镇——韩家民俗村[J];青岛画报;2011年08期
9 林春;;雷州半岛民俗文化及其现代意义[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邓琼飞;;三亚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浅论[J];世纪桥;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翁卫平;郑邦俊;;莆仙民俗文化浅析[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杨太;;东北民俗文化的喜剧精神[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8——辽海讲坛·第六辑(民俗卷)[C];2010年
3 冉砚农;;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讨会上讲话[A];2006贵州省首届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徐贯行;;闽北民俗文化及其多元性浅探[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千寿山;;论我州旅游业中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展示[A];兴边富民与少数民族发展——第十次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6 谭纯武;;关于南宁民俗文化资源现状与发展的思考[A];群众文化论丛(18辑)[C];2004年
7 邢莉;;钟敬文的中国民俗学理论新建树——对“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的探讨[A];纪念钟敬文诞辰一百年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吴文涛;;门头沟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风俗史研究[C];2007年
9 吴珏;;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民俗文化开发之路——体验式设计[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陈桂炳;;泉州民俗文化三论[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俊;通力配合 保障安全 办好安康自己的民俗文化节[N];安康日报;2005年
2 通讯员 王鹏;跳起欢乐舞 唱出幸福歌[N];酒泉日报;2005年
3 记者 王军政;“西北魏老根现象”关中民俗文化在西安观摩研讨[N];咸阳日报;2008年
4 记者 黄宣传 通讯员 皮咏龙;《西塞山神舟民俗文化研究》出版[N];湖北日报;2009年
5 本报特约记者 曾露;“年味”渐失,春节民俗文化何去何从[N];中国信息报;2009年
6 禹媚;鲜活于当下的中山民俗文化[N];中山日报;2009年
7 李大申;魅力来自民俗文化[N];恩施日报;2009年
8 记者 柳睿;隆德县创新载体展示民间民俗文化[N];固原日报;2009年
9 瞿世平;春节的文化和文化的春节[N];农民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秦声;清镇麦格民族乡民俗文化节开幕[N];贵州民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远宏;粗瓷杂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2 宋颖;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卡丽比努尔·买买提;维吾尔族精神民俗审美文化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4 刘兴禄;愿傩回归——当代湘西用坪瓦乡人还傩愿重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王雪;制度化背景中的剪纸传承与生活实践[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水金;民俗文化中仿生现象的历史考察——以华南少数民族为典型[D];暨南大学;2003年
2 邵明翔;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开发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3 赵丽敏;乡村教育运动中的民俗学问题[D];河南大学;2005年
4 姜燕;新疆回族的民俗文化与宗教文化[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健;东山瑶民俗文化中的生态适应及生态意识[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彦恩;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民俗文化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邹全民;潍坊市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宁峰;赣南客家围屋的民俗文化研究[D];辽宁大学;2006年
9 谢科;论民俗文化的经济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窦建丽;喀什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603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760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