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学生汉语语法错误分析与俄汉语言对比
本文选题:俄罗斯 + 汉语 ; 参考:《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年11期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在各个国家、各个地方已经逐渐普及开来,由于背景不同,就会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就俄罗斯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具体常见错误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比分析俄汉语在语法表达中的一些差异,旨在为俄汉语语言学习者提供些许借鉴。
[Abstract]: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has been popularized in various countries and places, becaus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it will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ommon mistakes that the Russian students are prone to make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Chinese,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Russian and Chinese in grammatical express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Russian and 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作者单位】: 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19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足云;“是……的”句式的比较与系统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凝固结构语义的认知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黄启庆;尹海良;;现代汉语AB式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形式及其音变处理[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孙宜春;;“NP+V-起来+AP(VP)”句式的语义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沈云佳;论《呼兰河传》中的ABB式色彩词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7 刘颖;现代汉语中几种表示相同比较的句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8 沈丹蕾;《五灯会元》的句尾语气词“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卢英顺;;“上去”句法、语义特点探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高华;;汉语里的“话题问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乔;;日语“人(ひ と)”和汉语“人家”的自称用法对比[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邢红兵;张旺熹;;现代汉语语法项目的标注及统计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陶原珂;;从汉语的词性-义项关系论汉外词典的词性标注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马琳;陈丛梅;;《汉英奥林匹克词典》的词目确立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魏励;;现代汉语“作”和“做”的使用分析[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建强;;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疑问句使用情况调查[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胡妍;;论话语理解的语义联想策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楚群;;论现代汉语中非典型连动句式“V起来+AP”[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陈艳林;;“差一点(没)VP”的歧义原因与分化[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阮氏丽娟;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金圈;汉语单音方位词与单音动词的偏正性组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任敏;现代汉语非受事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朱艳华;载瓦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婷;汉语会话他启自修型修正的互动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韦宁杰;插入语的主观性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戴佳;现代汉语特殊结构“V+得+发+X”[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马晓伟;语块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尹方园;“VA”动结式表层语义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10 伍凌;“可是”的虚化及三个平面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莉;;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浅析汉英语法的差异[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年05期
2 徐凡帆;;谈对韩国学生汉语教学的对策[J];现代交际;2010年02期
3 褚德明;;普遍语法与汉语语法的差异与共性[J];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于国栋,吴亚欣;语言和性别:差异与共性并重[J];外语教学;2002年02期
5 刘汉德,钟平;浅析母语学习与外语学习的差异[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6 邹幸居;香港与大陆译名差异现象浅析[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刘红丽;;不同文化背景中非语言交际的差异[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12期
8 李华;;认知语言学管窥[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赵佳佳;;从“差异”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肖才秀;中英文演讲之比较[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段满福;;从《汉语语法论》两个版本看高名凯汉语语法理论的变化[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3 黄荣生;;汉、英姓氏文化差异探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林文才;;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于辉;唐雪凝;;禁忌语的汉英文化透视[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曹汀;;CS1之争:谁与争锋?——浅谈交替传译是否易于同声传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林娜;;英汉民族审美心理差异及其语言体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陈勇;;继承和创新——俄罗斯符号学理论的历史流变[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胡翔;;海峡两岸词语差异及其原因——基于《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的词汇对比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洪文翰;刘叶红;彭永爱;;汉英民谚心理定势对比解读[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助俄培养汉语人才很必要[N];黑龙江日报;2006年
2 ;中国将在俄罗斯开设“广播孔子课堂”[N];人民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伍江川 谭江琦;省内合格俄语翻译不超过10人[N];四川日报;2006年
4 邱齐龙;俄罗斯少年中国学汉语[N];中俄经贸时报;2008年
5 记者 甄学宝;中国将在俄罗斯开办“广播孔子课堂”[N];中华新闻报;2007年
6 史金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百年汉语语法成果的全面总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姚小平;传教士语言学的功过得失[N];中华读书报;2011年
8 中俄经贸合作网;俄翻译市场营业额每年增长20%[N];中俄经贸时报;2008年
9 中央编译局 郑异凡;“俄罗斯”、“俄国”的译名及“前苏联”的用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丰捷;看语言怎样影响生活[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银贞;韩国学生学习汉语语法的困难和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桔;《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柏寒夕(Michael Bauer);德国汉学家甲柏连孜(Georg von der Gabelentz)《汉文经纬》(Chinesische Grammatik)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4 周瑞敏;诗歌含义生成的语言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赵国军;现代汉语变量表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洪小熙;汉韩双向语言教学解难[D];山东大学;2008年
7 陈芷;汉西附着现象的平行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付宁;语法化视角下的现代汉语单音方位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任永军;先秦汉语的意合语法及其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段满福;法国现代语言学思想(1865~1965)及其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琳琪;社会文化视角下的英汉问候语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祁青;从《四世同堂》看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动词差异[D];浙江大学;2009年
3 单志文;联言命题的语言表达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刘立峰;壮、泰介词比较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5 沈立文;《围城》话语结构中汉英意合与形合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吴泽琼;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于妍;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语语用失误[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8 李红;英汉称呼语的语用对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易红;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风格调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琼;标点符号中英对比[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106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110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