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外汉语教学听力课中的几个问题
[Abstract]:......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分类号】:H1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洁敏;汉语语调群组合规律[J];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有斌;“不是A,就是B”句表述对象的数量及作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费良华;流行歌曲歌词的语法规范问题[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房艳红;“名-谓”型复合词的结构方式及其与语素义选择限制的关系[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贾放;对外民俗文化教学散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彭南燕;要注意正确地运用虚词[J];编辑学报;1995年02期
6 马德全,张兴旺;动词与介词的联系和区别[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7 康健;谈《现代汉语词典》中重叠式词语的读音问题[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8 梁亚东,邹德文;对日本留学生的语音教学问题[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邓帮云;;量词“盘”在四川方言中的一个较特殊用法[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刘道锋;“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J];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万兵;赵燕;;PSC评分体系的原型理论阐释[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毛世桢;曾玉萍;沈倍蕾;;普通话语调研究综述[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安琛;;试论网络语言的社会适应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菲露;;说“超”[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安琛;;试论“V—V”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曾海清;谌剑波;;论手机短信交际中的语言艺术[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祁艳;;手机短信中的“无厘头”[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蔡红录;周静;;语文教学中儿化的应用及现状浅思[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吴万和;;从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现象看《列子》是托古伪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婷婷;语料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钟吉娅;汉语外源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小峰;现代汉语语气词“吧”、“呢”、“啊”的话语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4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熊子瑜;自然语句边界的韵律特征及其交际功能[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蒋华;现代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的多维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郭圣林;现代汉语若干句式的语篇考察[D];复旦大学;2004年
8 甘瑞瑗;国别化“对外汉语教学用词表”制定的研究:以韩国为例[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9 范莉;儿童和成人语法中的否定和否定辖域[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10 王飞华;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磊;时间副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申英姬;语体功能翻译方法及其在C/E科技体翻译中的应用[D];延边大学;2001年
3 王天佑;关于VA了动补结构[D];延边大学;2001年
4 白瑞雪;“动词+在+地点名词”结构中的重新分析现象[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5 倪明;腭裂汉语语音病理学及腭裂术后语音训练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柳京春;汉语表达过程中的复用现象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7 王春霞;基于语料库的离合词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8 朱光胜;论对外汉教学中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9 任春艳;HSK作文评分客观化探讨[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10 贾爱平;科技文献中术语定义的语言模式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吕士楠,齐士钤,,张家 ;合成言语自然度的研究[J];声学学报(中文版);199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中;;《苏轼诗选》和《苏轼词选》中的标点符号使用[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 翁玉莲;;新闻话语标号中的语气标记[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3 张健军;;对一类特殊的双兼语句式的多角度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赵春利;石定栩;;语气、情态与句子功能类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04期
5 周奇;;辨识和改正标点符号使用错误 叹号[J];编辑之友;2011年07期
6 吴艳;;法庭被告反驳语的动态探究[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肖皿舟;李楠;穆亚伟;郭燕春;;语言研究札记[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8 管志斌;;表责备的反预期构式“早不VP,晚不VP”[J];理论界;2011年07期
9 郑晓春;;论汉语言学习中的“美读”[J];儿童发展研究;2011年01期
10 周璇;;插入语“要不然”和“这样吧”的比较[J];语文学刊;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莹莹;朱维彬;;基于新闻言语数据库的语气标注及其韵律特征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李应潭;;用事态概念概括传统情态与时态的研究[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李华;;穆时英小说状语的运用[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4 江海燕;;陈述、疑问语调的音高过渡[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汤晓林;;语气副词“一旦”及其教学[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蒋丹宁;蔡莲红;;汉语疑问语气的声学特征研究[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7 周少英;;领略标点符号的分量[A];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查清兰;;《左传》外交辞令的委婉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春荣;;修辞与炼字[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10 周国炎;;布依语人称代词中几种特殊的称代方式[A];布依学研究——贵州省布依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丹丹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语气成分用法词典》:首部以语气成分用法作为编写对象的词典[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吴昊;包头口音[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3 刘效仁;标语应彰显人本意识[N];人民代表报;2006年
4 张仲景医学院 沙恒玉邋沙涛 刘维庆;经典医籍中迭韵词运用的价值[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5 郭宏安;“一句挨一句翻”[N];中华读书报;2004年
6 孙桂平;容易忽视的朗读问题[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7 何广见;准确、流畅、传情[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8 胜寒;从“斑鸠的故事”说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宕昌县沙湾中心小学教师 赵凤霞 吴琼;浅谈农村教师如何说好普通话[N];陇南日报;2008年
10 王旭;“妈妈腔”教学程序或可帮成人轻松学外语[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常年;现代汉语因果句群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晟宇;呢字疑问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陈鸿瑶;现代汉语副词“也”的功能与认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敏;现代汉语非现实范畴的句法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林超;俄汉图书辅文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蔡英杰;《孙子兵法》语法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7 罗黎丽;五周岁汉语儿童的言语交际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8 王国旭;新平彝语腊鲁话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阚绪良;五灯会元虚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梁敢;壮语体貌范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娅敏;“反而”和“倒”的对比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盛丽春;或然语气副词“大概”、“也许”和“恐怕”的功能分析[D];延边大学;2003年
3 曾玉华;中英文招聘广告对比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雪平;副词“可”的功能及其来源和演变[D];河南大学;2005年
5 洪勇明;汉哈疑问表达形式对比分析[D];新疆大学;2005年
6 薛晓娟;中英文广告人际功能对比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功平;副词“倒”与“却”的对比语义、语气及相关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8 刘庆;“X就是了”格式及其英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维霞;现代汉语“无所谓”结构的多角度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熹;面向对外汉语的几组语气副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639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163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