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阶段留学生补语使用状况分析
[Abstract]:There are many types of complements and complicated usage, which is a difficult point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rough the statistics of the interlanguage corpus, the order of the difficulty of a foreign student in learning complement is obtained, and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comparison with native language user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valuable suggestions on the teaching arrangement of complement grammar points and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some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is respect.
【作者单位】: 天津外国语大学欧语学院;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
【基金】:天津市社科重点资助项目“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汉语特殊句式偏误研究”,编号:No.TJZW10-2-486
【分类号】:H1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杨德峰;;英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2期
2 孙德金;外国留学生汉语“得”字补语句习得情况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06期
3 吕文华;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补语系统[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综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马超;;从标记理论看复合趋向补语的习得[J];德州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王宣予;;“得”字句句法语义研究综述[J];大众科技;2010年09期
4 王宣予;;中级阶段越南留学生汉语“得”字补语句偏误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5 彭玉兰;张玲;;外国学生汉语中介语研究综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刘佳;;欧美学生“VP+起来”的习得情况考察[J];国际汉语教育;2011年04期
7 陈佳璇;;“反问”范畴的重新分析——基于“新言语行为分析”概念的讨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8 周泉;;“格外”与“分外”的异同——兼论两词的副词历程与动因[J];国际汉语学报;2014年01期
9 柏寒夕;;语言学界的先驱之作:斯塔恩塔尔(Heymann Steinthal,1823—1899)对汉语的论述[J];国际汉语学报;2014年01期
10 李铁范;;现代汉语方式词的典型特征与词类地位[J];对外汉语研究;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施家炜;;国内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二十年[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解明静;;对外汉语综合课带“得”补语教学顺序研究[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李子月;;基于语料库的趋向补语“起来”的习得研究[A];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4年
4 刘燕林;张峧;;外国学生趋向补语“起”使用情况考察及分析——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A];《第二语言学习研究》2015年第1期[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元莲仙;汉韩语言对比研究及在对韩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芳兰;现代汉语语义韵的理论探索与习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朱元;汉英视觉词汇认知语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李菡幽;基于学习策略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偏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樊小玲;汉语指令言语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林美淑;对韩汉语教学离合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杨峥琳;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9 李剑影;现代汉语能性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刘振平;单音形容词作状语和补语的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宣予;中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汉语“得”字补语句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徐健鑫;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V_1+V_(2趋)+来/去”和“O”共现句式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路;中级水平韩国学生汉语能愿动词习得顺序考察[D];吉林大学;2011年
4 付小琴;对外汉语初级教材语法点的选用与编排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段芳草;初中级越南学生汉语复合趋向补语习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超;初中级对外汉语精读教材情态补语练习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来慧;以英语为背景的学习者习得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谭威;现代汉语“A得VP”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宋柏林;gq埔寨人学习汉语趋向补语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李菊广;缅甸学生习得汉语补语过程中的难点及偏误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瓯齐;用助词“得”连接的补语所表达的意义[J];汉语学习;1983年04期
2 戴耀晶;试说汉语重动句的语法价值[J];汉语学习;1998年02期
3 聂志平;;有关“得”字句的几个问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4 朱巨器;中日趋向动词的比较研究[J];上海科技翻译;2000年03期
5 居红;;汉语趋向动词及动趋短语的语义和语法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04期
6 钱旭菁;;日本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J];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01期
7 施家炜;;外国留学生22类现代汉语句式的习得顺序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04期
8 杨德峰;;英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2期
9 杨德峰;;趋向述补短语的自由和粘着[J];语文研究;1988年03期
10 邱质朴 ,Isabel Tasker ,Morag Deans;汉语与英语中表示趋向的动词短语比较(英文)[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01期
,本文编号:22093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209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