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可”的强调转折功能探源

发布时间:2018-11-12 09:36
【摘要】:“可是”和“可”是现代汉语中一对使用频率最高的转折连词。“可”也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多功能语气副词,是由表疑问的语气副词“可”转化而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的教学,也是一个难点。因此,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它的用法演变过程也有利于对“可”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的理解。
[Abstract]:"but" and "can" are two of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transition conjunctions in modern Chinese. "can" is also an important multifunctional modal adverb in modern Chinese, which is transformed from the interrogative mood adverb "can".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can" teaching is also a difficult point. Therefore, from the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the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its use is also conduciv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usage of "can" in modern Chinese.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研究中心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福祥;;汉语语法化演变的几个类型学特征[J];中国语文;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环海;刘继磊;赵鸣;;“X了”的虚化问题——以“完了”的个案研究为例[J];汉语学习;2007年03期

2 金立鑫;;语言类型学——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3 李宗江;;去词汇化:“结婚”和“洗澡”由词返语[J];语言研究;2006年04期

4 马立春;;《三国志》连动句“而”“以”“则”使用情况考察[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5 徐正考;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述评[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山述兰,刘志生;《西游记》中的是非问句[J];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7 解植永;;《左传》、《史记》判断句比较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刘志生;《搜神记》《世说新语》中的选择问句[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曹小云;明清时期的“连”字结构[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04期

10 吴福祥;南方方言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带宾语的语序类型[J];方言;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洪峰;汉语方式状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曹廷玉;赣方言特征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3 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傅海燕;《黄帝内经》首见医学词汇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3年

5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6 季琴;三国支谦译经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车淑娅;《韩非子》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李艳红;《汉书》单音节形容词同义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9 钟如雄;汉字转注系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丁喜霞;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娜;“X于”结构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彦琳;“俩”的多角度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3 邢相文;现代汉语起点介词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4 陈婷;现代汉语词根的词缀化倾向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5 余义兵;“比起”的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吴秀荣;《说文解字》表情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群;《醒世姻缘传》副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于峻嵘;《荀子》句式考察[D];安徽大学;2001年

9 赵立伟;《睡虎地秦墓竹简》通假字、俗字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鲜丽霞;“二拍”中的助词“得”[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董秀芳;“是”的进一步语法化:由虚词到词内成分[J];当代语言学;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叶林;;邵东方言“担”的语法化[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付文萍;;“一直”的语法化与词汇化[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3 夏宇;谢婕妤;;从“~门”浅析语义虚化和语法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孙福婷;;“找”字的语法化考察[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5 朱和艳;黄婉梅;;人称代词“人家”的语法化历程及其动因[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6 韩启振;;“说不准”的语法化[J];汉语学习;2011年04期

7 杨怡;;试论“真”的语法化历程[J];文学教育(中);2011年08期

8 金颖;;语气副词“不免”的语法化历程[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安丰存;安丰科;;汉语量词“匹”词源及语法化分析[J];东疆学刊;2011年03期

10 袁源;;连词“然”的语法化历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国辉;隋虹;;语言语境语法化作用的英汉语对比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周国辉;;实用虚化 虚用实化——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辩证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邹仁;;“了”、“却”的语法化以及“了”、“却”的替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4 王建设;;从明清闽南方言戏文看“著”的语法化过程[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赵学德;;论语法化术语译名的标准化[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吴秋丽;;泉州方言介词“嘞”的语法化及涉及的相关现象[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8 高蕊;;从认知角度谈“来”字的语法化——从上古到现代的历时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孙淑娟;黄国华;;“可”是不成词语素吗?——兼谈“可”的意义与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邵志洪;;汉英受事论元语法化对比研究——从汉语话题性结构的英译转换谈起[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吴福祥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语言学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李娟;一部引人思考的理论语言学著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引甫;颇具特色的语文工具书[N];光明日报;2007年

5 东北师范大学 彭爽;现代汉语旁指代词功能透视[N];社会科学报;2008年

6 宗守云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教授;语言研究创新要关注:前沿、文献、理论与写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谢晓明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回眸2010汉语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李开 澳门科技大学通识教育部;语言学方法与方法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刘黎岗;重庆话口语中话题的结构与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张尹琼;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D];复旦大学;2005年

4 覃东生;对广西三个区域性语法现象的考察[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SYEDA ARZOO RIAZ(阿珠);汉语与乌尔都语量范畴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蔡华祥;盐城(步凤)方言动态助词及相关语法手段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武文杰;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蕾;现代汉语否定式“把”字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孙琦;《颜氏家训》连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3 马慧;唐以前“得”字及相关“得”字句的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文星;使、叫、让在现代汉语兼语句中的语法化[D];河南大学;2004年

5 骆美婵;主谓插入语的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李向华;汉语中“个”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7 范群;“给”的语法化考察及其在句子中的焦点标记功能[D];山西大学;2005年

8 尤翠云;名词谓语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彭吉军;“X不X”结构的语法化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凌剑春;语法化过程中的意义主观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267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3267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3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