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二语教学的述补结构自动识别及应用研究
[Abstract]:The structure of narrative complement embodies the flexibility and economization of Chinese grammar, and its forms and semantics are complex and diverse, which are reflected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text corpus of the new HSK test paper, this study forms the semantic category and formal category tagging framework of the complement structur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evant teaching grammar system, and sets the rule representation oriented to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o realize the automatic recognition and semantic analysis of the complement structure.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be used to automatically extract the language information of the complement structure,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orpus of the complement structure in different teaching stages, and depi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mantic category and the formal category of the complement structure, so as to assist in grasping the key points of teaching.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
【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海量文本多层次知识表示及中文文本理解应用系统研制”(2012AA011104)
【分类号】:H19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吕文华;;关于述补结构系统的思考——兼谈对外汉语教学的补语系统[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3期
2 李劲荣;;也谈对外汉语教学的补语系统[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华;;汉语里的“话题问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蒋庆荣;;汉语和日语条件句的对比[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王婷婷;;试论句尾“了”的使用条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4 于琳琳;;爱V不V句式的句法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5 廖洁;;试论转换生成语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6 隆超;;对外汉字教学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7 吴卓然;;形声字声旁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8 王硕;;简析词与短语的区别[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9 程润娇;;“V着V着”格式中动词的选择限制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10 戴云;;“V+P+Np”结构的再认知和处理模式[J];北方论丛;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吕乔;;日语“人(ひ と)”和汉语“人家”的自称用法对比[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邢红兵;张旺熹;;现代汉语语法项目的标注及统计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程文;;从法国汉语教材看法国汉字词汇教学特点[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建强;;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疑问句使用情况调查[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劲荣;;内涵、外延与汉语修饰成分的标记隐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7 喻洁;;“再说”和“何况”用法及异同考察[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金圈;汉语单音方位词与单音动词的偏正性组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乔翔;汉英形修名结构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卡依沙尔·艾合买提;现代维吾尔语情状类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范丽君;汉藏语因果类复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姚小鹏;汉语副词连接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崔智英;电视访谈的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金智妍;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意义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婷;汉语会话他启自修型修正的互动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戴佳;现代汉语特殊结构“V+得+发+X”[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忠才;从顺应论看反问句的语用功能[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唐莹;留学生汉语动量词习得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肖艳;中高级阶段越南学生汉语常用篇章衔接手段偏误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唐文成;越南学生汉语“是……的”句式的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陈盈新;中高级泰国学生汉语能愿动词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白克宁;越南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王宣予;中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汉语“得”字补语句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蒋同林;试论动介复合词[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2 吕文华;;关于述补结构系统的思考——兼谈对外汉语教学的补语系统[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3期
3 郭春贵;;复合趋向补语与非处所宾语的位置问题补议[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3期
4 吕文华;短语词的划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03期
5 赵淑华,刘社会,,胡翔;北京语言学院现代汉语精读教材主课文句型统计报告[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庆厦,黎意;景颇语的述补结构[J];民族语文;2004年06期
2 邓雅娜;;《三言》中能性述补结构的复杂形式[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杨万兵;;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O)”的历时演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05期
4 彭苗苗;;试论粘合式述补结构的正反问类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5 李泽然;;哈尼语的述补结构[J];民族语文;2011年01期
6 韩林林;;比工仡佬语的述补结构[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王芳;;述补结构的完成义及其在特殊句式中的表现[J];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01期
8 单沭敏;;组合式述补结构小议[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年05期
9 陈辉霞;李伟丽;;小议广东兴宁客家话的述补结构[J];语文学刊;2006年S2期
10 田然;;语篇对状中/述补结构选用的制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长丽;;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不对称的原因[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2 蔡永强;;“张三追得李四直喘气”及其相关句式[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正确使用“的地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长才;汉语述补结构的历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朴元基;《水浒传》述补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钊;汉语儿童述补结构的习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芳;现代汉语述补结构语法意义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3 李星明;井冈山茅坪客家话能性述补结构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4 张丹媚;2-5岁汉族儿童述补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冯敏萱;面向计算机的“V_单+A_单”述补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金叶;宋代述补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曾学慧;《野叟曝言》述补结构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8 吕晓华;述补结构超常搭配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2年
9 许斌;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的多角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王静;《南村辍耕录》述补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121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512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