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中西面子观的差异及其对跨文化课堂师生交流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9-09-18 05:46
【摘要】: 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与其它国家的贸易往来、经济合作显著增长,巨大地推动了彼此经济发展并影响了世界经济进程。世界各国的民众已认识到有必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汉语知识和中国文化知识。于是,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对外汉语教育像雨后春笋般的在中国大地发展起来。 顺畅的交流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文化。由于在历史、价值观,以及待人处事方面的差异,中西方人在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障碍。中国教师与西方学生都面临如何恰当地处理这些差异,让汉语课堂教学交流能够顺利进行这个难题。 中西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面子观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对面子的认识、关注程度以及处理面子问题的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可能会影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造成课堂交流障碍。如何更好地处理课堂交流中的面子问题是摆在中国教师和西方学生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虽然国内外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中国学生海外留学、国际贸易、大学生、中西方人在医院的不同态度)对此问题作过许多研究,也出版过许多相关的文章,但是很少有学者对对外汉语教学交流中的面子问题进行过研究。 本文就中西面子观差异是否影响课堂交流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既深化了跨文化交际理论与面子理论在课堂交流中的应用,又丰富了跨文化理论。本文在对萨莫瓦、霍夫斯泰德等人有关文化的理论,布朗、斯考伦、丁吐米、胡先绍等人有关面子的理论以及中外学者有关面子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就以下四个方面对面子问题进行研究:1.学生是否在乎他们自己的面子;2.学生是否顾及教师的面子;3.学生和教师在交流时如有分歧,学生是否会顾及双方的面子;4.教师是怎么看待面子问题。 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和采访进行研究,做了80多个西方学生的问卷,4个西方学生和5个中国教师的采访。通过对问卷和对学生采访的分析,作者发现:大约一半的西方学生在乎自己的面子。第一、如果在课堂上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们会抱怨;第二、学生认为他们的个人权利(比如,自由评论教师,甚至在教师有错时批评教师)应随时得到尊重;第三、当需要帮助时,多数的学生不会顾及教师是否方便而直接请求他们帮助;第四、当教师犯错时,多数学生会批评他们;第五、当对教师不满时,一半的学生会表现出的不满,而不是隐藏自己的不满;第六、即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出现了一些无法解决的分歧,学生也不愿求助第三方,因为他们认为这样会降低沟通效率。 通过对教师采访,作者发现大多数的中国教师比较顾及学生的正面和负面面子,却不在乎自己的面子。第一、中国教师更多的是关注自己和学生的合作关系,而西方学生更多的是关注自己正在讨论的问题,判断事情时常考虑其对自身的利弊。第二、中国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很讲究技巧,而且很少流露出他们少有的不满情绪,为的是维护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还得指出,中国教师和西方学生在面子观或者处理面子问题上有时也有相似之处:1.大多数教师和西方学生一样,能积极地处理交流中遇到的分歧;2.少部分西方学生和教师一样,能顾及对方的面子,也重视师生间长久的友好关系和合作精神。这也是现代社会面子观的一大特点。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H1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简讯[J];中国科技翻译;2005年03期

2 徐晓慧;杨秀银;;跨文化交流中大学生人格重建的取向[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薛秋香;;大学英语教学应加强中国文化的教育[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16期

4 陈诚;邸爱英;;从跨文化角度谈《夜宴》的字幕翻译[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06期

5 彭澜;;在跨文化交流的大潮中冲浪[J];领导之友;2007年06期

6 杜瑞杰;;汉语式话语风格与语用失误[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年02期

7 江颖;;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言语行为[J];文史博览(理论);2008年03期

8 左韵;;跨文化交流-企业商务英语培训中的新兴热门[J];商场现代化;2008年28期

9 喻小梅;;汉英口语中的委婉表达[J];甘肃科技;2008年23期

10 陈旭;;汉英动物词语文化内涵比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Alexei Shmelev;;跨文化交流中缘于语言的误解(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2 黄鸣;;从淡化洋节说开去—也谈“文化侵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少静;;国际化进程中的北京农学院主体意识探微[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4 邹力;;国际商业语境下的跨文化交流问题探究[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郑隽逸;;世界音乐教学研究方法初探[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5年

6 胡庚申;;问题·思考·实践·出路——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一个方向[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写作交流项目的设计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张丽;;中日语言交际中的文化观念差异及其应对策略——以词汇为中心[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冯源;;文化理解在美国外语教育中的地位[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张凤铸;;中华文化的精髓——“和而不同”[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PFT品牌实验室研究员 康义;跨文化交流的品牌困惑[N];中国经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段钢 实习记者 盛波;跨文化交流——寻求一种开放的视角[N];社会科学报;2002年

3 张轶帆;全国首家跨文化交流研究院成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任沁沁;奥运有朋来,跨文化交流“主随客便”[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5 本报记者  吴小雁;中国跨文化交流任重道远[N];中国改革报;2006年

6 记者 丁莹、杨爱国;加强农业领域跨文化交流[N];人民日报;2005年

7 国际展览局主席、外交学院院长 吴建民;爱其所同 敬其所异[N];光明日报;2006年

8 Deborah Steinborn;跨文化交流培训日渐流行[N];国际商报;2007年

9 编译 袁海;海上大学明年开张[N];北京科技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杨凯 赵晓霞;向世界更好地说明中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红;西文东渐与中国早期电影的跨文化改编(1913-1931)[D];上海大学;2010年

2 吴学忠;跨文化交流背景下音乐融入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邹琼;对话与理解[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Ismail Hussein Hashim;应激源感知和应对技巧的文化、性别差异:对留学中国的非洲学生、日本学生和西方学生的跨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周菁;和而不同——论WTO背景下中外合拍电影的跨界生存[D];暨南大学;2010年

6 刘璐;用戏曲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D];上海戏剧学院;2012年

7 郭林;主观写意与客观写实:中美电视产品文化语境差异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李青霜;赛珍珠中国题材小说的电影改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王美玲;对外汉语文化语用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莉;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中美商务谈判中的交流失败问题[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2 王婷婷;在华美国跨国公司中美管理者决策行为的文化差异[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3 李晓莉;跨文化传播的视角:体育人才对外交流简论[D];浙江大学;2007年

4 刘艳芳;从跨文化角度论译者在旅游文本翻译中的主体性[D];河海大学;2007年

5 刘亚杰;论寒山诗在美国的接受与影响[D];河南大学;2007年

6 陆佳;旅游目的地的跨文化交流与可持续发展[D];浙江大学;2006年

7 常燕;从跨文化角度论异化在口译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陈s,

本文编号:25373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5373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d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