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副词“就”与“才”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汉语副词“就”与“才”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汉语副词“就”与“才”因其使用频率高、义项繁多,二者关系复杂、用法灵活在现代汉语副词中具有典型性,也因此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首先,本文对副词“就”与“才”的各义项进行了分类,并简要地总结出了各义项常用的基本句法结构。此外,还例举了13种相关常用句式,其中重点辨析了一些语义相近的句式。 其次,本文对新疆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所使用的精读教材——《博雅汉语》(前五册)中副词“就”与“才”的输出量进行了封闭式的统计,发现了教材在副词“就”与“才”作为语言点和非语言点编写上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建议。 再次,本文采用听力测试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以新疆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中亚留学生为对象,进行了副词“就”与“才”习得情况的考察。通过对测试和问卷的统计和分析,发现了中亚留学生业已习得和不易习得的各义项和句式,及四种常见的偏误类型。 最后,根据测试和调查结果提出了五点相应的教学建议。希望能给副词“就”与“才”,以及其他汉语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起到一点积极的作用,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副词“就”与“才” 中亚留学生 对外汉语教学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9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3
- 第一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8
- 第二节 要解决的问题8
- 第三节 研究价值及意义8-9
- 第四节 研究范围、方法及语料来源9-10
- 一、 研究范围9
- 二、 研究方法9-10
- 三、 语料来源10
- 第五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一、 副词“就”与“才”的本体研究成果10-11
- 二、 副词“就”与“才”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研究成果11
- 三、 副词“就”与“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成果11
- 四、 所受启发及个人观点11-13
- 第一章 副词“就”与“才”的本体研究13-32
- 第一节 辞书对“就”与“才”的释义13-14
- 第二节 副词“就”和“才”各义项的考察14-32
- 一、 作为时间副词的“就”与“才”15-19
- 二、 作为范围副词的“就”与“才”19-24
- 三、 作为语气副词的“就”与“才”24-26
- 四、 作为关联副词的“就”与“才”26-32
- 第二章 对外汉语教材中“就”与“才”编排的考察、评价32-51
- 第一节 所考察教材32
- 第二节 教材中副词“就”与“才”作为语言点分布情况考察与评价32-39
- 一、 教材中副词“就”与“才”作为语言点的分布情况32-36
- 二、 教材中副词“就”与“才”作为语言点编排的评价36-39
- 第三节 “就”与“才”作为非语言点在教材其他部分分布情况及评价39-48
- 一、 副词“就”与“才”在教材其他部分的分布情况考察39-45
- 二、 副词“就”与“才”在教材其他部分编排的评价45-48
- 第四节 对副词“就”与“才”在教材中编排的建议48-51
- 一、 教什么——选择哪些语法项目48-49
- 二、 怎么教——如何合理编排语法项目49-51
- 第三章 中亚留学生“就”与“才”习得情况的调查与分析51-71
- 第一节 调查实施的基本情况51-53
- 一、 调查时间51
- 二、 调查地点51
- 三、 调查对象的国别、班级及人数51-52
- 四、 调查方法52
- 五、 语料来源52-53
- 第二节 听力测试53-60
- 一、 测试方法53
- 二、 试卷简介及测试目的53-54
- 三、 测试结果及数据分析54-60
- 第三节 问卷调查60-66
- 一、 调查方法60
- 二、 调查内容及调查目的60-61
- 三、 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61-66
- 第四节 中亚留学生对副词“就”与“才”的总体掌握情况66-71
- 一、 中亚留学生关于副词“就”与“才”业已习得的语言点66
- 二、 中亚留学生关于副词“就”与“才”习得情况较差的语言点66-67
- 三、 中亚留学生关于副词“就”与“才”的常见偏误67-71
- 第四章 教学建议71-75
- 第一节 重认知,浅入深71-72
- 第二节 多对比、善总结72
- 第三节 引文化,破瓶颈72-73
- 第四节 强语感,重积累73-74
- 第五节 讲方法,知好恶74-75
- 结语75-77
- 注释77-79
- 参考文献79-82
- 附录 1:A 班听力测试82-84
- 附录 2:B 班、C 班、D 班、E 班听力测试84-86
- 附录 3:A 班调查问卷86-87
- 附录 4:B 班调查问卷87-89
- 附录 5:C 班、D 班、E 班调查问卷89-90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90-91
- 致谢9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思渝;;谈对外汉语中副词“才”的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2 周守晋;“主观量”的语义信息特征与“就”、“才”的语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陈立民;也说“就”和“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1期
4 史锡尧;;副词“才”与“都”、“就”语义的对立和配合[J];世界汉语教学;1991年01期
5 陈小荷;;主观量问题初探——兼谈副词“就”、“才”、“都”[J];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04期
6 王弘宇;;“仅……就……”格式的实现条件[J];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04期
7 吕文华;;对外汉语教材语法项目排序的原则及策略[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4期
8 刘桂芳;条件句浅谈[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9 汤富华;;语感与语言本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04期
10 杨小璐;现代汉语“才”与“就”的母语习得[J];现代外语;2000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蔡幸芳;副词“就”的义项设置及其在教材中的编排策略[D];复旦大学;2011年
2 渥美淳子;关于汉语副词“就”的多义性及其与日语对应词的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3 李金莲;对外汉语教学中副词“就”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徐雪琴;维吾尔族初级班预科生现代汉语副词“才”和“就”掌握情况的考察和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5 曹金艳;留学生副词“才”和“就”的习得过程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6 金莹;多功能副词“就”的多维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7 范立珂;副词“就”的语义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戴黎红;多媒体环境下对外汉语副词“就”的教学效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崔知慧;外国人学习汉语副词“就”的偏误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汉语副词“就”与“才”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67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326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