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非语言行为在对外汉语课堂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7-04-26 01:08
本文关键词:试论非语言行为在对外汉语课堂的运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交际能力是由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能力两部分组成的,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交际。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生的汉语基础都较为薄弱,且跟授课教师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然而在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只重视了语言差异造成的交流困难,而忽视了非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把语言能力教育作为对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点,而没有把“非语言交际能力”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上。由于非语言行为的意义根植于一定文化中,是对不同文化的体现,因此不同民族的非语言行为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非语言行为的灵活运用,通过手势、姿态、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向学生们传达不同的信息,使他们都能够迅速地读懂这些信息,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国际汉语课堂教学中非语言行为运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教育大环境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外汉语教师培养机构在培训教师时对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对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教授甚少,很少开设针对汉语教师的非语言交际类的课程。这导致很多对外汉语教师往往只重视对汉语言知识和教学法的研究,而对于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关注较少,对非语言行为的重视程度不够。通过调查发现,这些认识误区的主要表现是教师在课堂上的非语言行为比较随意,较少进行课前的准备和设计。师生之间对于非语言交际知识的了解程度,正确得体的非语言交际方式认知不一致。根据存在的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相关培养机构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课堂非语言行为进行训练,把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要求在培训中落在实处,高校则增设非语言行为相关理论课程。同时,教师自身要注重非语言行为运用水平的提高,加深对“非语言行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充分了解、把握所教学生的文化风俗习惯的基础上,正确适度运用非语言行为以发挥其积极作用,尽量避免和减少可能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 教学现状 解决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9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7
- 第1章 绪论7-15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7-8
- 1.1.1 研究背景7
- 1.1.2 研究的意义7-8
- 1.2 文献综述8-13
- 1.2.1 关于非语言行为的研究8-11
- 1.2.2 关于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行为研究11-13
- 1.3 主要研究内容13
- 1.4 研究方法13-15
- 文献资料法13
- 问卷调查法13
- 访谈法13-14
- 数理统计法14-15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15-27
- 2.1 非语言行为的界定及理论依据15-19
- 2.1.1 身势学理论15
- 2.1.2 “交际能力”理论15-16
- 2.1.3 两种信号系统学说16-17
- 2.1.4 现代语言学理论17
- 2.1.5 教育学相关理论17-19
- 2.2 非语言行为的类别19-22
- 2.2.1 副语言20
- 2.2.2 表情语20-21
- 2.2.3 空间距离21
- 2.2.4 身势语21-22
- 2.3 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的区别22-23
- 2.3.1 非系统性22
- 2.3.2 本能性22
- 2.3.3 真实性22-23
- 2.3.4 立体性23
- 2.3.5 世界性23
- 2.4 非语言行为的功能23-25
- 2.4.1 重复24
- 2.4.2 否定24
- 2.4.3 替代24
- 2.4.4 补充24-25
- 2.4.5 调节25
- 2.4.6 强调25
- 2.5 课堂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价值体现25-27
- 2.5.1 有利于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25
- 2.5.2 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25-26
- 2.5.3 学生习得的展示26-27
- 第3章 调查分析27-37
- 3.1 对教师访谈的分析27-29
- 3.1.1 对教师关于副语言方面的访谈27
- 3.1.2 对教师关于目光接触和面部表情方面的访谈27-28
- 3.1.3 对教师关于空间距离方面的访谈28
- 3.1.4 对教师关于身势语方面的访谈28-29
- 3.1.5 教师对非语言行为的总体认识29
- 3.2 对于学生调查的反馈29-34
- 3.2.1 对于教师副语言方面的反馈29-30
- 3.2.2 对于教师目光语和表情语的反馈30-31
- 3.2.3 对于和教师之间的空间距离的反馈31-33
- 3.2.4 对于教师身势语方面的反馈33-34
- 3.3 非语言行为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34-37
- 3.3.1 教师在课堂的非语言行为比较随意34-35
- 3.3.2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不一致35
- 3.3.3 教育大环境对非语言行为的重视程度不够35-37
- 第4章 建议37-41
- 4.1 国家对汉语教师的非语言交际能力的要求和培养37
- 4.2 对外汉语教师要注重非语言行为运用水平的提高37-41
- 4.2.1 教师提高对非语言交际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38
- 4.2.2 高效课堂需要正确适度地运用非语言交际38
- 4.2.3 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并把握学生所在国的文化风俗习惯38-39
- 4.2.4 教师要合理的运用课堂上的非语言手段39-41
- 结论41-43
- 附录43-47
- (一) 教师访谈提纲43-44
- (二) 学生调查问卷44-47
- 参考文献47-49
- 致谢49-50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等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邱文生;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及色彩上的差异[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2 叶翠英;;论体态语的交际功能及文化差异[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本文关键词:试论非语言行为在对外汉语课堂的运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74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327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