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趋向补语虚化现象研究综述
本文关键词:现代汉语趋向补语虚化现象研究综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由于对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中位于谓词性成分之后的趋向动词这类语法单位的性质、语义及功能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近百年来,学者们通过大量研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主张。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趋向补语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趋向动词性质的界定、趋向补语的语义研究、趋向补语句法结构研究。与前辈大师们把"趋向动词"进行整体性考察不同,近年来的研究多以单个或几个趋向动词为中心进行"散点式"研究,更大的问题是,对趋向补语的研究越来越走向人为的"复杂化"。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对汉语本体研究的"负"牵引;第二,缺乏符合汉语实际的先进理论的指导。
【作者单位】: 北华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北华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键词】: 趋向动词 趋向补语 虚化现象 认知语言学 语料库
【基金】: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及相关教学案例库建设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3】第145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在现代汉语语法系统中,由“来、去、上、下、进、出、回、过、起、开、到”等11个有“趋向义”的单音节动词,和上述动词与“来、去”组合而成的“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进来、进去、出来、出去、回来、回去、过来、过去、起来、开来、开去、到……来、到……去”等17个双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福义;形容词动态化的趋向态模式[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2 徐静茜;也论“.下来”“.下去”的引申用法[J];汉语学习;1985年04期
3 张伯江;动趋式里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J];汉语学习;1991年06期
4 高顺全;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的语义解释[J];汉语学习;2005年01期
5 邱广君;谈“V上”所在句式中的“上”意义[J];汉语学习;1995年04期
6 周永惠;复合趋向补语的趋向意义[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7 陆俭明;;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1期
8 关键;补语“上”的意义和用法[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9 卢英顺;论趋向动词问题[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10 陈昌来;论动后趋向动词的性质─—兼谈趋向动词研究的方法[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向阳;;九寨沟方言“把”字句及“给”字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张娟;;《世说新语》“以”字处置式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范振强;肖治野;;双重否定:否定之否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施发笔;试论《水浒传》介词避复的技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8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胡德明;;反问特有的句法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孙宜春;;“NP+V-起来+AP(VP)”句式的语义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元莲仙;汉韩语言对比研究及在对韩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南开大学;2010年
9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晓花;英汉指称照应对比研究及其翻译策略[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卢英顺;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李冠华;由“上、下、进、出”充当的趋向补语对处所宾语的语义制约[J];汉语学习;1985年06期
3 高顺全;体标记“下来”、“下去”补议[J];汉语学习;2001年03期
4 今井敬子;冯良珍;;现代汉语趋向结构的层次[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5 吴洁敏;谈谈非谓语动词“起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年02期
6 高顺全;动词虚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7 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要思考的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新凯;;“了”与趋向补语位置关系分析[J];商品与质量;2010年S8期
2 严伟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趋向补语的研究综述[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3 李燕;;趋向补语范畴的二语习得比较研究[J];外语教学;2012年05期
4 杉村博文;试论趋向补语“.下”“.下来”“.下去”的引申用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年04期
5 刘汉武;;越南学生“出”组趋向补语习得考察[J];海外华文教育;2013年04期
6 白美雪;;“过”+趋向补语[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年07期
7 耿京茹;汉语趋向补语与法语相关表述的比较[J];汉语学习;2005年03期
8 高艳;;趋向补语“来”“去”使用不对称的语用考察[J];晋中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9 弓月亭;;“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趋向补语统计研究[J];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10 车政华;;韩汉翻译教学中趋向补语教学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子月;;基于语料库的趋向补语“起来”的习得研究[A];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春享;韩国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过程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朝吉勒玛;汉语趋向补语在蒙古语中的对应方法[D];武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氏月;汉越趋向补语对比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2 刘忠林;对外汉语教学中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3 商纳纳;从语义角度看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趋向补语“上”的使用[D];兰州大学;2015年
4 杨明珠;趋向补语研究及其偏误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霍晶莹;留学生表趋向意义趋向补语的习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鲁淑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趋向补语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7 田静;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趋向补语习得偏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魏耕耘;留学生表趋向意义趋向补语的习得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9 王莉;民族学生汉语简单趋向补语习得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10 崔圣爱;朝鲜族小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现代汉语趋向补语虚化现象研究综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26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462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