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适应模式中的心理距离
本文关键词:浅谈文化适应模式中的心理距离
【摘要】:20世纪70年代由Schumann提出的文化适应假说,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出发,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做是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把整个第二语言习得看做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该目的语掌握的程度。所谓文化适应是指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的结合,因此,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之间所构成的社会距离与心理距离,就成了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因素。本文重在阐释该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自己对该理论的见解,并由此谈谈文化适应模式中心理距离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及其局限性。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文化适应模式 心理距离 启示 局限性
【分类号】:H195
【正文快照】: 文化适应模式中的心理距离主要指学习者在情感方面影响到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包括语言障碍带来的焦虑,文化震荡带来的恐惧紧张以及动机、自尊心等。在社会与心理距离太大的情况下,学习者的语言就会停留在初级阶段形成的洋泾浜化,即使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也不一定能习得目的语。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红波;薛自英;张玉娟;;心理距离影响下的人称指示借用现象[J];琼州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蒋隽;;对英汉空间指示语的语用分析[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年37期
3 徐长生;;探悉当代语料库词典的局限性[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陈金红;翻译的局限性[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S1期
5 金志刚;国俗语义分析与修辞[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6 龙森祥;;浅谈语言测试中多项选择题的局限性[J];语文学刊;2006年04期
7 王丽丽;;女权主义翻译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英文)[J];语文学刊;2006年S1期
8 刘瑾玉;;后现代主义框架中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及其局限性[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吴春相;金基石;;略论心理距离与书面语、口语的关系[J];汉语学习;2008年04期
10 吴碧宇;;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贡献与局限性概述[J];集宁师专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善平;;语言迁移之探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启示[A];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胡超;;非语言交际中的“Immediacy”探析[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陈道明;;隐喻与翻译——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A];华东地区第6届(泉州)翻译研讨会文集[C];2001年
5 雍和明;;现代语言学对双语词典编纂的启示[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刘英凯;王婷婷;;移情类移就修辞格的标记性特征及其修辞特色[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思永;;论语言间的对应层次及对翻译的启示[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少爽;;翻译公司招聘广告调查对MTI培养方案的启示[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9 汪榕培;王晓娜;;“同义手段说”与跨文化交际——王希杰先生的“同义手段说”给翻译研究的启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10 何昌平;;语言学习中概念形成的认知诠释——24种“跑”的启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虹飞;插上翅膀的追风少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2 黄宝生;佛经翻译的启示[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郄建业 索笑雯 杜lm;借尺还魂[N];中国包装报;2006年
4 汤秋;普通话水平测试也应多一些人文关怀[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5 杨维敏;浅谈态势语在教学中的应用[N];黔西南日报;2008年
6 本报见习记者 林珑;卜小贵:方言是地域文化最本能和真诚的展现[N];贵州民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芮晟豪;传播网络分析:韩国留学生在上海的文化适应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王栋;大学外语教师认知研究及其对教师发展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张征;《红楼梦》人物换称的语用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谢朝群;礼貌的实践转向[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街生;现代汉语同位组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艳;刘重德主要翻译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林方榕;新加坡双语教育发展历史研究与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冯立丽;跨文化交际中中美非正式时间差异的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车楠;中美面子观的差异及其对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启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5 王盛夏;关联顺应理论对政务口译教学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杨培松;“强调类”语气副词语篇分析的个案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邓红;论私塾语文教育特征及其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肖才望;玛丽·斯内尔·霍恩比译学思想启示:全球化语境下的译学范式转换[D];中南大学;2008年
9 侯丽娟;语义模糊的认知探索及其启示[D];厦门大学;2007年
10 蒋元元;翻译对汉语言的影响及其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5683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568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