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歧义句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歧义句式研究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歧义句式在整个语法讲解中的地位比较重要。它在课本中的位置多处在平时提到的“把”字句、“被”字句课后习题或者注解中,但是在平时的写作、交流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不得不让人注意。随着大量汉语知识的输入,留学生使用歧义句式的现象不减却增,这些对他们学习汉语影响较大,不利于其长远的发展。在传统的歧义研究中,多从宏观层面进行概述,很少进行具体某一个板块的探究。这样的方式,有利的一面是可以从各个层面了解歧义产生的原因;不利的一面却是具体的模块不能深入,只能停留在表面,不利于歧义句式分化办法的使用。留学生们不能进一步理解原因,不能够“举一反三”。那么,对汉语歧义句式的深入研究及应对方案,尤其是句法层面,就非常必要。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通过一些案例调查,得出了一些自己在讲授歧义句式时的教学方法。本篇论文主要由五部分构成:第1章主要分析选题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并充分肯定汉语歧义句式研究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对该领域已取得的成果进行综述,最后交代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2章主要论述汉语歧义句式产生的缘由及详细分类。论文主要从句法层面进行探讨,所以其他的因素一般进行简单叙述。第3章针对歧义句式存在的消极作用提出了歧义句式结构的一些分化办法。第4章主要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历,具体分析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产生的歧义缘由及作为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情况。用事实来进一步佐证前面的理论知识,前后照应,使文章更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结语部分主要对本文研究的内容做一个总结,同时指出本文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关键词】:对外汉语 歧义句式 分化办法 案例调查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95.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2
- 1.1 研究背景8
- 1.2 研究现状8-9
- 1.3 研究意义9-10
- 1.3.1 汉英知识体系9-10
- 1.3.2 对外汉语教学10
- 1.3.3 日常交际10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10-12
- 1.4.1 研究内容10-11
- 1.4.2 研究方法11-12
- 第2章 汉语歧义句式及类型12-18
- 2.1 基本概念12
- 2.2 汉语歧义句式类型分类12-18
- 2.2.1 句法结构不同引起的歧义13-14
- 2.2.2 语义结构不同引起的歧义14-16
- 2.2.3 其他因素引起的歧义16-18
- 第3章 汉语歧义句式分化办法18-22
- 3.1 歧义句式自身18
- 3.2 成分分析法18-19
- 3.3 变换分析法19-20
- 3.4 替代法20
- 3.5 利用语境20-22
- 3.5.1 上下文语境20
- 3.5.2 情景语境20-22
- 第4章 歧义句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22-30
- 4.1 歧义句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案例分析22-26
- 4.1.1 教材分析22-23
- 4.1.2 作业练习23-25
- 4.1.3 语言实践活动25
- 4.1.4 语料库歧义句式分析25-26
- 4.2 留学生自身使用歧义句式的原因总结26-28
- 4.2.1 个体学习习惯26-27
- 4.2.2 认知能力27-28
- 4.2.3 所处环境28
- 4.3 对外汉语教师关于歧义句式的教学策略28-30
- 4.3.1 对比相关句式28-29
- 4.3.2 设计句子练习类型29-30
- 结语30-32
- 参考文献32-34
- 致谢34-3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雨泽;歧义句及歧义消除漫议[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尤庆学;论歧义句例歧义度的变化[J];襄樊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3 毕惠玲;;歧义句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方法[J];文学教育(下);2011年04期
4 尤庆学;一个歧义句引起一场官司[J];语文建设;1998年09期
5 王世平;;歧义句歧义的产生及消除[J];语文学刊;2012年14期
6 金荆;;歧义的两种相对作用[J];英语知识;2001年09期
7 冯维铭;怎样辨析和消除歧义句[J];阅读与写作;2002年06期
8 尤庆学;歧义度的调查与分析[J];汉语学习;2000年05期
9 王洪庆;歧义句浅析[J];俄语学习;2000年01期
10 李学宁,宋孟洪;歧义的元功能分析[J];江南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玉芳;;歧义句中词分线索的部位[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2 訾华东;;英语教学中“花园路径”现象初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一辑)[C];2013年
3 罗俊;张京鱼;;认知语言学及形式语言学视觉下的空间介词短语歧义分析[A];贵州省外语学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冯志伟;;花园幽径句的某些形式特性[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孙婷;金雅声;胡阿旭;;基于ERP实验的两类汉语单字词类歧义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苗健青;别出歧义[N];新闻出版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国俊;语言歧义及其消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波;高中语文歧义句教学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2 周朦;汉语量词辖域歧义与母语习得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4年
3 赵清扬;不同认知方式高中生加工文言文歧义词的差异[D];河南大学;2015年
4 韩雅文;人称代词“他”句内回指的歧义[D];南京大学;2013年
5 马晓轲;基于统计与知识的歧义处理研究及在智能仪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魏静之;突显观下的英语歧义句消解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5年
7 白金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歧义句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8 戴黎刚;歧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9 宣恒大;“名_1(+的)+名_2”歧义结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10 于敏;歧义度的制约因素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538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753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