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比喻义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发布时间:2017-09-05 02:30
本文关键词:词的比喻义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喜欢从自身经验出发用自己已知的熟悉的概念去解释未知的陌生的概念,这种思维过程是比喻义产生的主要原因。一个词能够从本义引申出比喻义,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比喻义和本义之间在某种情况下具有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用范畴理论来解释的话是属于属性意义上的相似。范畴理论中的“实体——属性”为我们提供了比喻义衍生的逻辑基础,通过属性来认识其实体,即通过属性意义的相似分析比喻义的衍生模式。同时将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和范畴理论相结合,以具体实例分析比喻义产生的认知途径和逻辑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词的比喻义的教学方法,这也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本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绪论。说明研究对象及意义、相关研究综述及研究方法和内容。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所收录的比喻义的释义为标准,并以其中所收录的词的比喻义为研究对象,考察比喻义的衍生模式。 第二,词的比喻义的理解机制。主要介绍隐喻思维的特点以及与词的比喻义的关系,从范畴理论的角度分析比喻义的相似属性的建立。 第三,比喻义的衍生模式。首先确定比喻义的范畴性,用范畴理论的相关知识对比喻义的衍生进行分析,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看词的比喻义是如何在属性意义上建立相似性的。 第四,词的比喻义与对外汉语教学。本文将教学对象锁定在中高级阶段,以词的比喻义本体研究为依据设计比喻义的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比喻义 隐喻 范畴 对外汉语教学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95.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绪论8-14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意义8-11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11-13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13-14
- 第一章 比喻义的理解机制14-18
- 第一节 隐喻思维的特点14-15
- 第二节 隐喻思维与词的比喻义15-16
- 第三节 范畴理论与词的比喻义16-18
- 第二章 比喻义的衍生模式18-24
- 第一节 不同对象相同属性意义相似性的建立19-21
- 第二节 不同对象不同属性意义相似性的建立21-24
- 第三章 比喻义与对外汉语教学24-32
- 第一节 教学对象及目的分析24-25
- 一、教学对象分析24-25
- 二、教学目的25
- 第二节 词的比喻义与对外汉语教学25
- 一、对比法25-32
- 二、语境教学法27-29
- 三、词的比喻义的理据教学法29-32
- 结语32-33
- 参考文献33-35
- 后记35-36
- 个人简历3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莉;;对外汉语词汇习得的研究及其在教学上的启发[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张履祥;;试论语文词典中的比喻义[J];辞书研究;1982年03期
3 应雨田;比喻义及其释义[J];辞书研究;1992年04期
4 胡平;;汉语词义引申之隐喻引申[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09期
5 吴先文;;双音并列词比喻义产生的认知分析[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孙颖;李淑华;;隐喻思维走向与民族文化心理探究[J];黑龙江史志;2009年20期
7 苏新春,赵翠阳;比喻义的训释与比喻义的形成——《现代汉语词典》比喻义计量研究之一[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8 翟红英;;从隐喻与隐喻思维角度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J];河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黄芬香;浅谈词的比喻义[J];河南电大;1994年01期
10 陈波;亚里土多德论范畴[J];怀化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若;汉民族的思维特点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袁玉帅;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语境的运用[D];黑龙江大学;2011年
3 张彩丽;隐喻理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新疆大学;2010年
4 张小乔;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几点感悟[D];河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952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795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