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和“也”互换与同现研究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09-15 22:00
本文关键词:“都”和“也”互换与同现研究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都”和“也”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多义副词,它们时而可以互换,时而不能互换的语言现象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与学带来困扰。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都”、“也”的语法化轨迹,把“都”、“也”的义项分别划分为“都1”、“都2”、“都3”和“也1”、“也2”、“也3”。通过对“都”、“也”句式的语义、语用考察以及对“都”、“也”句式的对比分析发现,决定“都”、“也”在句式中可以互换的关键因素是语义。接着,本文又从理论分析和语料分析两个方面对“都”、“也”同现的规律进行了研究。在得出“都”、“也”互换以及同现的规律后,本文又把它进一步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在分析留学生书面语料偏误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都”、“也”互换及同现的规律,对“都”、“也”的教学步骤、重点以及方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都 也 互换 同现 对外汉语教学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H195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1 引言8-16
- 1.1 问题的提出8-9
- 1.2 本文的研究对象9-10
- 1.3 前人的研究10-14
- 1.3.1 “都”的研究综述10-11
- 1.3.2 “也”的研究综述11-12
- 1.3.3 “都”和“也”的对比研究12-14
-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14
- 1.5 选题的意义14
- 1.6 本文的研究方法14
- 1.7 本文的语料来源14-15
- 1.8 全文的结构说明15-16
- 2 “都”和“也”语义的确定16-23
- 2.1 辞书中“都”的义项16-17
- 2.2 各家对“都”的看法17
- 2.3 辞书中“也”的义项17-18
- 2.4 各家对“也”的看法18-19
- 2.5 本文对“都”和“也”义项的划分19-21
- 2.6 “都”和“也”语义小结21-23
- 3 “都”的句式分析23-27
- 3.1 ……都VP23
- 3.1.1 总括对象为某一集合中的所有成员23
- 3.1.2 总括对象为某一集合中的数个成员构成的子集23
- 3.1.3 总括对象为某一集合中的任一成员23
- 3.1.4 总括对象为某一集合中的每一成员23
- 3.2 比……都23-24
- 3.3 条件复句24
- 3.4 (连)……都24-25
- 3.5 V+都+没/不VP25
- 3.6 一+名量/动量+都+没/不VP25
- 3.7 都……了25-27
- 4 “也”的句式分析27-31
- 4.1 (……),也……27
- 4.2 疑问代词+也+没/不VP27
- 4.3 并列复句27-28
- 4.4 让步复句28
- 4.5 连……也……28
- 4.6 V+也+没/不VP28-29
- 4.7 一+名量/动量+也+没/不VP29
- 4.8 其它29-31
- 5 “都”、“也”互换研究31-42
- 5.1 “都”句式中“也”替换的可行性分析31-36
- 5.1.1 ……都VP31-32
- 5.1.2 比……都32-33
- 5.1.3 条件复句33-34
- 5.1.4 (连)……都34-35
- 5.1.5 V+都+没/不VP35
- 5.1.6 一+名量/动量+都+没/不VP35
- 5.1.7 都......了35-36
- 5.2 “也”句式中“都”替换的可行性分析36-39
- 5.2.1 (……),也……36
- 5.2.2 疑问代词+也+没/不VP36
- 5.2.3 并列复句36-37
- 5.2.4 让步复句37-38
- 5.2.5 (连)……也……38
- 5.2.6 V+也+没/不VP38
- 5.2.7 一+名量/动量+也+没/不VP38-39
- 5.2.8 其他39
- 5.3 “都”、“也”互换的规律39-42
- 6 “都”、“也”同现研究42-52
- 6.1 “都”、“也”同现形式的理论分析42-46
- 6.2 CCL语料中的“都”、“也”同现46-50
- 6.2.1 也+都46-47
- 6.2.2 都+也47-50
- 6.3 “都”、“也”同现的规律50-52
- 7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都”、“也”教学52-62
- 7.1 “都”、“也”偏误分析52-56
- 7.1.1 “都”的偏误52-53
- 7.1.1.1 “都”的错用52-53
- 7.1.1.2 “都”的缺少53
- 7.1.1.3 “都”的多余53
- 7.1.2 “也”的偏误53-55
- 7.1.2.1 “也”的错用53-54
- 7.1.2.2 “也”的缺少54
- 7.1.2.3 “也”的多余54-55
- 7.1.3 “都”、“也”同现的偏误55
- 7.1.4 “都”、“也”偏误总结55-56
- 7.2 教材分析56-57
- 7.3 教学建议57-62
- 7.3.1 “都”、“也”的分别学习58-59
- 7.3.1.1 分义项、分阶段学习58
- 7.3.1.2 “都”的教学58
- 7.3.1.3 “也”的教学58-59
- 7.3.2 “都”和“也”的对比学习59-60
- 7.3.3 结合篇章教学60-61
- 7.3.4 小结61-62
- 8 结语62-64
- 8.1 全文总结62
- 8.2 本文创新之处62-63
- 8.3 本文不足及努力方向63-64
- 参考文献64-66
- 后记66-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顺全;;“都”、“也”、“又”主观化用法的异同[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王红;副词“都”的语法意义试析[J];汉语学习;1999年06期
3 倪建文;“一......也不(没)”句式的分析[J];汉语学习;2001年04期
4 黄晓冬;“无论A,也/都B”句的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2001年05期
5 钱兢;现代汉语范围副词的连用[J];汉语学习;2005年02期
6 周小兵;王宇;;与范围副词“都”有关的偏误分析[J];汉语学习;2007年01期
7 王圣博;;试论“V也/都VP”的构造特征及其“也”、“都”的表达功用[J];汉语学习;2008年05期
8 赖先刚;副词的连用问题[J];汉语学习;1994年02期
9 王寅;标记象似性[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10 崔希亮;;试论关联形式“连…也/都…”的多重语言信息[J];世界汉语教学;1990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霞;“V_1也V_1P”结构的多角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范熙;副词“也”的主观性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艳;多功能副词“也”的多角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591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859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