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认知分析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语用认知分析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动态的语用认知分析,不仅能准确判断语法指向和语义指向是否发生了偏移,而且在其发生偏移的时候,有利于语言的准确理解。在分析中,教师采用图式的方法来演示,可使讲解变得形象直观,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人文学院;
【关键词】: 语用 认知 语法指向 语义指向
【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阶段性成果(2012Y161)
【分类号】:H195
【正文快照】: 一、语用和认知从语言的结构类型来看,汉语属于孤立语,缺乏形态变化,注重意合是汉语语法的一个主要特点。汉语句法成分之间存在着较复杂的语义关系,在许多情况下仅对语法形式进行结构分析是很难解释语法单位意义的。外国留学生在语法学习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他们认为是“奇怪”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莉;;言语幽默的语用认知分析[J];海外英语;2010年01期
2 樊守媚;;古汉语中“死”、“活”的不对称性研究与认知分析[J];语文知识;2010年04期
3 曾传禄;汉语空间隐喻的认知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年02期
4 雷在秀;;图式理论与语篇理解的认知分析[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肖灵;;“酷”词族流行的认知分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郭纯洁;论语言认知分析的层次性[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梅德明;高文成;;以《老子》为语料的概念隐喻认知研究[J];外语学刊;2006年03期
8 方一新;曾丹;;“多少”的语法化过程及其认知分析[J];语言研究;2007年03期
9 张雪涛;_5德岁;;认知语言学理论观照下的汉语歧义现象[J];江淮论坛;2010年02期
10 狄艳华;杨忠;;经济危机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明强;;歧义的形成与消解的认知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姜廷惠;;新《婚姻法》语用质疑[A];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周凤岐;;漫谈符号和跨文化交际[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黄彩玉;;动词“整”的语法、语义和语用思考[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5 张华;;浅析“再见”和“拜拜”[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6 王美娟;;矛盾修辞法的语言学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吴学辉;;说“好个N!”[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刁力人;;数的概念——语义、语法及语用[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汪云;崔娟娟;;认知隐喻及其判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10 李宇明;;促进语言生活健康发展(代序)[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教育部语用司;教育部语用司召开“中华经典诵读”工作研讨会[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2 教育部语用司;教育部语用司举办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培训班[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3 教育部语用司;教育部语用司组织研讨汉字应用水平测试试点工作[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4 王登峰;教育部语用司司长致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议的贺信(节录)[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5 教育部语用司;教育部和国家民委联合对少数民族教师进行普通话培训[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6 记者 晓方 通讯员 向家文 喻志军;第六届“推普周”活动在汉落幕[N];湖北日报;2003年
7 陈雯;悦耳童音开启“推普周”[N];东莞日报;2009年
8 于宏;东北方言在娱乐中的语用功效[N];吉林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吴晓红;普通话要讲好 方言也不能丢[N];苏州日报;2005年
10 宗河;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将在11省份试点[N];中国教育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艳;现代汉语“是”字结构与语用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陈曼君;惠安方言动词谓语句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5 阮氏秋荷;现代汉语同位短语的多角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陈楚芬;面向泰国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了”的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武氏河;现代汉语语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倩;敦煌变文单音动词词义演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雷冬平;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10 亓文香;汉语典故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强;夸张和低调的英汉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陈彬彬;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3 宋静;间接言语行为的解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石兴慧;关于“V着AP”[D];延边大学;2003年
5 林齐倩;介引处所的介词短语“在NL”[D];苏州大学;2004年
6 欧慧英;同义介词“从”和“由”的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7 刘立成;汉语唯一性范围副词的研究与应用[D];吉林大学;2005年
8 刘t ;“程度副词+名词”的语义、语用和句法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9 谭剑鸣;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的认知理解[D];重庆大学;2005年
10 李雨晨;反语的语用认知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643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864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