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转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微时代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转化”研究
【摘要】:随着微博、微信等微媒体的不断兴起,微时代已经到来,并且日益影响到当今社会中每个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特别是对新生事物相对敏感的青年大学生,微时代的到来为其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使其学习、生活更加便利;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干扰其健康成长的糟粕。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青年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因此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置于微时代的背景下进行研究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结合目前学界对于相关选题的研究成果,以基本概念入手,在着重探讨微时代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转化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微时代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转化的有效路径。第一章是微时代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转化的相关理论分析。这是本文的逻辑起点,从微时代、微时代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转化等基本概念入手展开叙述,这一章节将为本文后续研究的展开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研究前提。第二章是微时代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转化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这是本文的逻辑中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在第一章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主要深入研究了微时代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第三章是微时代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转化的实施路径。这是本文的逻辑终点,在上文第二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微时代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转化的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微时代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三个转化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导论9-23
- 一、问题的提出9-10
- 二、文献综述10-19
- 三、研究内容与重难点19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19-20
- 五、研究意义20-21
-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21-23
- 第一章 微时代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转化的相关理论分析23-31
- 一、微时代的概念及特征23-25
- (一)微时代的概念23-24
- (二) 微时代的主要特征24-25
-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转化的界定25-26
- 三、微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转化的影响26-31
- (一)微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转化的积极影响26-27
- (二)微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转化的消极影响27-31
- 第二章 微时代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转化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31-41
- 一、微时代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转化存在的问题31-37
- (一)微时代视域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1-34
- (二)微时代视域下理论教学向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4-36
- (三)微时代视域下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6-37
- 二、微时代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转化存在问题的原因37-41
- (一)大学生相对机械的思维和学习方法不利于三个转化的实现37-38
- (二)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网络素养和转化意识不强38-39
- (三)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机制和导向难以实现有效转化39-41
- 第三章 微时代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转化的实施路径41-49
- 一、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素质41-42
- (一)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养41
- (二)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网络素养41-42
- 二、利用微时代丰富的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42-43
- (一)利用学界和教师自身的科研成果42
- (二)挖掘教师的人格魅力42-43
- (三) 充分挖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43
- 三、推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质量43-45
- (一)转变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和观念43-44
- (二)优化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44
- (三)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44-45
- 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相结合45-49
-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树立科学的信仰观45-46
-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提高信仰教育的能力46-49
- 参考文献49-57
- 后记57-59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建利;政治理论课与“三个自觉”[J];高校理论战线;2000年09期
2 张秀荷,马凤娟,董连堂;努力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3 沈济时;加强和改善政治理论课全面推进高校素质教育[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4 曲跃厚;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J];思想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5 李向成;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把握的五个特点[J];思想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6 白刚;《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五个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7 刘立祥;激情与政治理论课教学[J];思想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8 雷丽君;政治理论课教与学相结合初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9 林红;运用“情感启发”教好政治理论课[J];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01期
10 何美金;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的途径[J];吉林教育科学;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令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究[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8年
2 俞丽君;李春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析[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C];2009年
3 张新薇;;独立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讨[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C];2009年
4 周贵卯;;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和谐校园建设[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C];2009年
5 何伟纲;王国强;;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主体作用[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C];2009年
6 李光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7 李立勇;李贵成;;适应两个变 实现两个转变 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考[A];思考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论文集[C];2005年
8 陈效兰;吴征;;师生互动式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运用[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9 张维薇;;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的几点思考[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杨经录;;一体化:科学发展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的当代表征[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2011年)[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国忠;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N];青岛日报;2005年
2 王淑军;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代乐;全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研讨会在贵阳召开[N];贵州日报;2008年
4 记者 王晖;全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召开[N];河南日报;2008年
5 记者 李欣;努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新局面[N];青海日报;2008年
6 广西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专家组首席专家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韦日平;“八○后教师、九○后学生”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N];光明日报;2009年
7 江南大学教授 谢振荣;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N];人民日报;2010年
8 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 黄蓉生 程龙;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N];光明日报;2009年
9 程美东;我们应怎样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N];人民日报;2013年
10 记者 江芸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5年推出50名省级名师[N];四川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2 叶荣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建设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3 刘文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艳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社会凝聚力作用的定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5 陈鸿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余清;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2 郭纯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3 喻刚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课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杨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与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5 杨元芳;四川省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曹福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7 王宁;问题·原因·对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郎蜀岚;以05方案为指导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孙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评价及其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10 董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319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031952.html